做优特色产业。聚焦提质升级,抓紧研究确定每个行业的发展定位、发力重点、产业图谱和实现路径,重点培育2—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集中喷涂中心、标准化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中兴机械、巨力科技、科鑫螺旋齿轮等重点企业带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纺织服装产业,支持和引导万隆、维宝莱等重点企业引进和研发关键技术,加速向高端化、时尚化、终端化转型。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推进好吉多食品、聚利和中央厨房等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和引导县内企业分工协作、有序发展、抱团崛起,努力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稳一席之地、叫响赵县品牌。
做精文旅产业。加快推进赵州桥文化产业园建设,在完成隋桥古镇、赵州桥景区内部及周边景观提升的同时,有序实施世界桥文化博物馆和中国鲁班奖颁奖、中国土木工程高峰论坛、大国工匠“三合一”永久性会址等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擦亮“天下第一桥”金字招牌。加强与中建设计集团的沟通对接,力争年内启动投资3.4亿元的茶文化创意园建设。委托浙江城乡规划设计院,高水平做好东部梨区梨园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完善要素条件,补齐功能短板,加快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定不移把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作为再创赵县辉煌的核心抓手,努力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好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推进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规模大的产业项目,全力推动项目数量更多、质量更优、投资更大,坚决打好县域经济发展“翻身仗”。
集中精力上项目。持续强化“项目为王”意识,初步梳理汇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续建、新开工、谋划项目96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对这些项目已经进行了责任分解,逐一列出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对投资8.6亿元的普力制药、投资2.2亿元的安健成益等22个续建项目,全力搞好协调调度和沟通服务,力促尽快投产达效。对投资16亿元的铜锣湾商业广场、投资8.3亿元的山姆士药业等45个计划开工项目,强化精准服务、精细保障,确保及早开工、提速建设。对投资8亿元的天链航天科普基地、投资7.8亿元的科陆生物质热电联产等29个前期项目,抓紧做好占地协调、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及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力争取投资330亿元的聚乳酸项目落户我县,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时,积极申报省市重点,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争取更多政策和要素支持。实施规上企业“引育”计划,按照“新进规、小升规、退复规”分类建立“入统”培育库,年内新增规上企业4家以上、新建入统企业2家以上。
全力以赴广招商。锚定优势产业、城市更新、京津石疏解、科技成果转化、工业技改、民生支撑等主攻方向,用活用好产业链生态、论坛会议、专业平台、园中园等多种招商模式,开展领导干部全员招商。建强配齐专职招商团队,切实发挥好企业家渠道、赵县籍人脉和专业化招商“经纪人”的作用,推动招商方式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加大招商考核力度,年内县党政班子成员和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每人至少招引落地1个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各乡镇、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每人至少招引落地1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严格招商项目亩均投资、亩均税收评估,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全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4次以上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抢抓国家和省市政策“窗口期”,依法合规加快现有债券资金支出进度的同时,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精准谋划包装一批新的政府专项债项目,最大限度把政策利好转化为稳增长、补短板的有效投资支撑。
加大力度强园区。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开发区+公司”运行模式,加快推进科创、融资、担保、市政“四个平台”建设,力争年内具备运营条件。统筹做好北王里、王西章等6个工业聚集区集中托管工作,有序引导园区外的企业搬迁入园。稳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抓紧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等区域评价,通过事前定标准、事中严监管、事后强验收,促进工业项目快速落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时调整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安评、环评等专项规划编制,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创新基地主体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设备改造升级和雨水、热力管网铺设工作,加快碧水污水处理厂、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配套设施建设,谋划实施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平台提标升级。统筹抓好开发区路网改造和绿化提升,引导入驻企业做好围墙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开发区整体对外形象实现明显提升。
(四)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再创赵县辉煌的基础保障,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洼地、兴业热土。瞄准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目标,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以优良环境凝聚人心、聚集要素、推动发展。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树牢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审批理念,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变“企业单打独斗”为“政企合作解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扩大“一网通办”范围,清理“体外循环”行为,更大力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坚决破除影响项目落地、企业发展的各种隐性障碍。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年内建成365天不打烊、24小时全天候的政务服务自助大厅,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完成村(社区)综合服务站融合共建全覆盖。
打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严格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解读和精准推送,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安心发展。精准配置土地要素,有计划开展土地收储,千方百计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给。制定审慎监管清单,推动“人工智能+双随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风险监管、智慧监管、精准监管“三位一体”的信用监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