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疏整促”任务全面完成。拆除违建10万平方米,加强腾退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完成常住人口减量调控目标。深入推进住宿业转型升级,强化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行业监管。持续开展大栅栏、北京坊商圈等周边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实施停车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僵尸车”清理专项行动,推进道路停车改革,加大错时有偿共享停车。深化与门头沟区等地结对协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继续启动一批申请式退租项目,完成14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启动20栋简易楼腾退,推进新兴盛危改项目,持续做好老旧居民楼加装电梯工作。加快解决大吉、大栅栏C3、H等历史遗留项目,推进车公庄3号地项目建设。有序开展重点地区连线成片整治。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围绕城市影像、城市脉搏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感知体系,推进数字原生基础设施建。强化全区信息系统统筹集约建设,提升“城市大脑”决策支撑能力,以“业务、数据、技术”深度融合驱动“市、区、街、居”四级联动,开放城市交通、居民停车等应用场景,构建“指尖西城”服务体系。
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化“一微克”行动,加强道路和城市部件深度保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坚持管治并重,全面落实河湖长、林长制,推进慢行林荫路建设,抓好水土环境整治改善,新增城市绿地5000平方米、屋顶绿化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1000延长米。推进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做好碳中和工作,开展低碳学校、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创建活动,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四)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高起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实文明城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贯彻落实《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
扎实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全力推进中轴线申遗各项重大任务。完成谦祥益文物修缮、万宁桥和地安门内外大街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先农坛内坛腾退、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整治等工作。全力推进杨椒山祠等14项文物修缮工程,力争完成福德庵、云南新馆等修缮工程。精心抓好观音寺片区老城保护更新项目,打造第二条“杨梅竹斜街”。推进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落地,实现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落地签约。挖掘非遗产业资源,举办好非遗系列主题活动,传承发展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更亮丽。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新馆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支持博物馆社会化运行发展。深入推进“书香西城”建设,打造一批街区“悦读湾”,吸引更多品牌书店入驻西城。举办“白塔夜话”“会馆有戏”等品牌活动。大力培育文艺原创精品。加强央地、市地文化资源及平台合作。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老旧厂房用于文化产业,加快北京出版产业园、天宁1号二期项目等建设,支持“文博图”场所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社会服务保障精准高效。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低保失业人员等群体稳定就业。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多措并举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加强关爱扶助,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权益。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和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力度,大兴旧宫保障性住房项目实现居民入住。引导符合市场租房补贴标准的家庭,以补贴方式解决住房困难。新建和规范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20个。
办好优质均衡、有温度的西城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五育”并举,巩固“教育高原”,打造“教育高峰”。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开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实施“跳动校园”项目,加强课后体育锻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强化“家校社”联动,逐步减少“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精准扩增教育学位。全力做好国家级“双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大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贯通培养,努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机制,探索高品质西城教育新模式。探索校车服务试点。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建设高品质“健康西城”。开展区属体育场馆升级改造,推进智慧体育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月坛体育馆投入使用。新建5公里健走步道,每个街道新增体育场地设施不少于1片。深化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办好“一节两品”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用好“双奥”城市资源,持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深化健联体试点,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和急救站点建设,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名中医身边工程”,提供优质中医药就诊服务,稳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推进智慧医疗,探索“云诊疗”服务模式。
抓好养老民心工程。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坚持“开门办养老”,以小投入撬动大资源,以老年人满意度评价为导向,以社会化、市场化为方向,优先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推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助餐、就医、一键呼叫、居家适老化改造等重点事项上为更多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