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力乡村振兴,进一步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全方位发展特色农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合理安排耕地“非粮化”恢复时序,扎实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800亩造地任务,新建1000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600万公斤以上。改造老旧蔬菜基地100亩,建设标准化果园1000亩,加快推进大成50万只蛋鸡养殖、鑫宝路1万只肉羊养殖等重点项目,不断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支持晋阳府醋业、桃林润锦、汉峰农业、山达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富硒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围绕水果、蔬菜、杂粮、禽蛋、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富硒农业全产业链,富硒农产品认证达到20个。高质量完成西南舁乡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积极申报市级苹果专业镇,加强旧街乡玉露香梨特色基地标准化建设,打造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完成6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52个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上千亩坪、北大西庄等5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改造农村户厕3566户。推动大河北、小河北等10村自来水入户,加强农村供水保障。打造西南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燕龛河沿线生态旅游精品区,推动3个村建成省级精品示范村、25个村建成省级提档升级村。系统总结乡村治理试点经验,深入开展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创建工作,完善“五有五建”治理体系。稳慎做好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试点和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实施“移风易俗、村务公开、清廉乡村”三项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智慧乡村(社区)建设,以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能力,落实落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补尽补。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个一批”要求,加强衔接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一批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特色产业。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做好三泉村、牵牛镇村等13个壮大集体经济项目。以脱贫村、脱贫人群、农村弱劳力为重点,发展庭院经济500户。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培育和打造一批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五)聚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2家以上,力争新培育市级高科技领军企业1家。推进创新平台、孵化载体优化升级,支持金隅通达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青泉众创空间、金桥孵化基地提质增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企业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加快阳泉日加山西省矿物活化及节能材料研发中试基地建设步伐,支持山西天合新材料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制定和市场推广,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大科技特派员、博士驻企工作站派驻力度,切实汇聚创新合力。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行并联审批、分阶段施工许可等举措,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推进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探索“容缺+承诺+信用”服务模式,打造“信用越好,审批越快”的营商环境。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数字化、协同化、智慧化的机关办事服务新模式。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助力我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制度,继续实施“助保贷”“农科贷”“过桥贷”等地方金融政策,开展“年轻一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我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工作,深入开展“两不一欠”问题治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信心。今年,力争民间投资增长11%,民营经济增长率达到5%以上。
统筹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加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财政体制。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成产业振兴、数字、文旅公司组建,盘活长期闲置、可利用价值大的资产,完善区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国资国企管理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按主责主业扩大生产经营,做大做强我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用心用情做好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有效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引导区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在稳健运行下增效益、激活力、强动力。深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确保职责清晰、协同高效、行为规范。
(六)聚力生态文明,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新方式。
深化污染防治。统筹抓好治企、降尘、控煤、管车、应对,推进耐火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深度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确保PM2.5、PM10分别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75%以上。落实“河长制”,启动建设河底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温河水生态湿地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温河、荫营河“两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温河辛庄国控断面、荫营河河北省控断面水质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