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气化乡镇工程。积极培育天然气消费市场,完善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实施“气化乡镇”工程,实现全市乡镇天然气通气全覆盖,提高城镇居民气化率,支持利用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非管道供气方式,加快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满足各类用户的用气需求。积极推进江北门站改造工程,天然气高压外环和一批“气化乡镇”管道工程建设。在“十四五”末实现所有乡镇通天然气,建设中压管道400公里。
专栏7 天然气管网高效输送工程 |
城市燃气管网:建设襄阳市外环高压燃气管道,长度50公里,管径DN400,压力4.0MPa。建设双沟门站一座,规模10万方米/时。新建高压输气管道30公里、中压管网400公里、新建和改扩建场站20座,总投资3亿元。 气化乡镇工程:在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建设中压管道400公里,总投资约1亿元,实现气化乡镇全覆盖。 |
第三节 构建能源应急储备体系
随着用能规模的扩大、用能环境变化、气候条件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对能源应急储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推进我市能源储备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应急储备能力,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
提升常规能源储备能力。推进小河港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打造煤炭储备、物流配送、清洁化利用和区域交易中心。支持重点用煤企业升级改造现有储煤设施。大力提升襄阳市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规划增加干支管线储气量,着力增强能源储备能力,推进襄阳市储气库建设。
专栏8 常规能源储备工程 |
煤炭储备设施:在襄阳小河港布局建设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新增煤炭储备能力100万吨,总投资5亿元。 天然气储备设施:在襄阳市区新建2000立方米LNG储气库,新增储气能力120万立方米。对保康LNG气化站进行改扩建,新建3个150立方米LNG储罐,新增储气能力27万立方米。在宜城市新建200立方LNG储罐,新增储气能力12万立方米。在枣阳市新建2个150立方LNG储罐,新增储气能力18万立方米。 |
提升电力储备能力。大力发展储能应用,积极推广储能电站、风光储等领域的应用,严格落实新建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20%储能的政策要求。围绕储能产业,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储能试点示范工程,同时通过打造项目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完成降本增效并促进产业技术及产能升级。
专栏9 电力储备设施 |
钒储能电站:在高新区建设100MW/500MWH的钒电池电堆及管理系统,总投资19亿元。 新能源配套储能:“十四五”期间,新建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20%的储能设施。 |
第四节 构建能源清洁消费体系
积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市能源消费从控煤扩电(气)、清洁替代、智慧综合用能等方面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效率和减碳利用的能力。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深化节能改造、整治燃煤锅炉、禁止散煤燃烧,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项目减量替代标准,多管齐下,推进煤炭减量进程。逐步压减非电行业用煤。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煤炭消费统计体系。
积极扩大天然气消费。深入推进全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积极拓展天然气在工业、交通、供暖等领域的应用,有效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按照重点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气化的目标,科学制定“煤改气”工作计划,加大对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自备燃煤电站等清洁能源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居民天然气分布式供暖建设。优化现有天然气加气站布局,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升级改造为综合能源供应站,实现多站合一。积极推广汉江流域船运LNG应用。
推进电能应用。在居民采暖、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加快推进“煤改电”“油改电”,扩大电能利用和替代领域。完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储能设备和充电桩等建设,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到2025年充电桩建设总体规模超五万个,集中式公共充(换)电站超过20座。
积极探索综合能源利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积极发展空气源热泵、余热余压、光热、地热、生物质供暖、农村沼气等综合能源利用,以工业园区、大型商业体、学校等为重点领域,能源消耗大户等为重点对象,开展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与运营服务市场建设,降低企业综合用能成本,提升能源消耗利用水平。构建综合能源产业生态圈,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绿色智慧综合应用,支持东津新区开展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推动能源智慧发展。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推进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新模式,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等全链条智能化系统,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节 构建能源创新装备体系
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撑,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产业”,坚持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融合发展、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互促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调发展,全力构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壮大能源装备产业。重点在枣阳市布局风电装备制造业,建设针对华中区域低风速而开发的国内唯一技术领先风机整机生产线及配套产品,围绕低风速风机整机生产,集聚形成叶片、塔筒、电控、电机等全产业链风电装备产业体系。依托我市丰富的光照资源,重点引进国内光伏制造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以高效光伏电池、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为重点的光伏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促进形成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链。
打造千亿储能产业。整合钒资源优势,在高新区布局钒储能制造产业,打造以钒电解液、全氟离子膜、电极、电堆、钒电池全系统模块化及系统集成等为重点的钒储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围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进钒储能广泛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培育氢能全产业链。积极培育氢能产业,引进氢燃料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跟进发展制氢、储氢、加氢站、氢燃料汽车推广应用等全产业链。力争到“十四五”末,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市政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达500台。
专栏10 能源装备 |
风电装备制造:在枣阳建设明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年产能50GW的低风速风电整机设备,总投资10亿元。 储能装备制造:在高新区推进北京普能、绿动中钒等项目建设,形成千亿级的储能装备产业园。 |
第六节 构建能源服务管理体系
以能源体制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扎实开展能源安全隐患整治,建立健全能源现代化治理体系。
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积极落实电力市场化交易、油气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天然气大用户直供,不断释放能源改革红利,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用能成本。积极推动东风二动、南漳循环经济园等增量配电项目建设。
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转供电改革,让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进一步优化办电、用气流程,精简材料,压缩办理环节,优化审批流程。依托省政务服务“一张网”、“鄂汇办”APP等平台,推广“不见面”服务,全面提升用户办事体验。通过推进用电、用气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减低能源管理成本,提高群众用能满意度。
深入开展隐患整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法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监管保障体系,抓住重点领域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事故,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新的贡献。重点实施尹集教育园区及黄家湾段管道改线工程、樊城关圣古镇天然气管道改线工程和魏荆管道整体改迁,开展油气电力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
全面加强全过程监管。强化能源规划对能源重点项目布局和建设的引导和约束,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优化资源开发布局,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有序规范经营。
监管能源环境影响。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实现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规划实施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供应质量;加强节能工作的实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生产和转化、能源运输和存储、能源消费和利用等各环节的环境保护。
专栏11 能源改革及安全 |
市场化改革项目:实施建设16.31平方公里的东风二动和14.25平方公里的南漳循环经济园增量配电项目。 能源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实施建设忠武线荆襄支线尹集教育园区段和黄家湾段13.67公里管道改线项目,忠武线荆襄支线樊城区段21.67公里管道改线项目,魏荆输油管道120公里整体迁改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