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临沂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六、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一)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施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将高校打造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化市属高校科研放管服改革,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不设经费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市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登记、收益分配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运营专门队伍,加强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化大学科技园布局,引导高校师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职业院校打造成为支撑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促进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繁荣发展。支持高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支持临沂大学争创高水平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支持临沂大学依托临沂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传承红色基因。(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负责)

七、持续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各级各类学校升级千兆宽带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IPv6、5G等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普及使用便携式移动学习终端,强化智能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图书馆、STEAM空间、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终端系统、创客教室等建设,打造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等。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做到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等级保护全覆盖,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市教育局、市大数据局负责)

(二)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配套的基础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并完善数字教材和配套资源体系,优化教学、作业和评价资源库,推动基于知识图谱的标准试题库建设,强化数字教学资源的移动端适配能力。积极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优质资源建设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融合应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山东省(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生成性、高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推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专业大类和主干课程。支持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库和服务平台,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规范、有序、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市教育局负责)

(三)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整体应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智慧课堂,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人技协作支撑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变革,借助于多模态交互形式,鼓励开发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全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助推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实施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组建在线教育扶智团队,实现在线同步课堂和同步教研,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市教育局负责)

(四)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不断完善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教育机构数据及时全面入库、动态监管、开放共享。建设完善市、县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上下互通和数据交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工作中,注重教育大数据挖掘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建设教育招生考试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为评估学生学业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市教育局、市大数据局负责)

八、积极开创教育合作交流新格局

(一)构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面向更多国家构建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形成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注重加强与欧美、“一带一路”沿线拥有一流教育资源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各地各校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校际、城际教育交流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梯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市教育局、市外事办负责)

(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与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有序扩大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市教育局、市外事办负责)

(三)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统筹各类教师出国留学访学项目,加强资助骨干教师、重点学科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学,提升境外访学和研修教师比例。有计划、成梯队选派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赴国外培训、学习,不断更新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接受国(境)外教育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等机构邀请,赴国(境)外开展讲学、研修、见习、实训、学术交流,开阔国际化视野,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加大高水平外专外教引进力度,加强中外教师教研合作,推动互学互鉴。(市教育局、市外事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探索建立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不同学段间对口贯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探索建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公派出国留学、培训的层次和质量。(市教育局、市外事办负责)

(五)提升临沂教育国际影响力。优化国际学生生源、国别和专业结构,探索建立优秀国际学生吸引、培养、储备和引进一体化系统,做强“留学临沂”品牌。加强对外宣传,讲好临沂教育故事。建成各级政府引导、学校和企业多方积极参与的国际学生奖学金体系。加强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法律法规教育,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沂蒙文化、红色教育、青少年交流基地及其体验中心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华文化体验平台,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海外国际学校建设计划。(市教育局、市外事办、市委宣传部负责)

(六)加强鲁台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校长论坛交流大会等平台作用,推进我市高校与台港澳高校在人才联合培养、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好我市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青少年交流,通过交流访问、文化研修等活动,增进台港澳青少年对祖国大陆(内地)的了解,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市教育局、市委台港澳办负责)

九、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一)推动各级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健全完善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完善对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制定评价细则和评价办法,科学开展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落实正确政绩观要求,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探索在部分县区设立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市委教育工委负责)

(二)完善学校评价标准。落实省级示范、一类、二类、三类幼儿园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底线+特色”“规范+示范”实施路径,健全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落实机制,指导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坚守办学底线;推进中小学全面育人优质校、特色校创建,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打造高品质学校。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考核方案和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方案,综合利用用人单位、第三方、同行等多方评价的结果,引导职业院校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面向市场灵活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特色创新办学。(市教育局负责)

(三)强化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制定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办法,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考核。完善教学改革研究、基层教学组织等项目遴选办法和教学成果奖励评审标准,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精简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对原有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层次相近、措施相似、力度相当的不再重复设置,原则上不再新设。对继续实施的人才计划,要明确计划定位,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依法管理,加快健全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选机制,构建层次分明、定位清晰、衔接有序的人才计划体系。(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改革,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元参与的学生德育评价模式,建立学生品行表现纪实制度。分学段、分类型研究制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统筹利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评价办法。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测评指标、内容和方式,将评价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实践情况记入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市教育局负责)

(五)健全人岗相适的用人评价机制。持续加强人才评价改革创新突破,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突出教学成效、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招聘时按照岗位需求确定学历层次、岗位条件,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六)深化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遏制掐尖行为。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断提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积极推进等级评价、等级呈现、等级录取。完善高中录取名额指标分配办法,促进初中均衡化发展。深化体育科目考试改革,初中、高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采取“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确定成绩,并逐步提高分值占比。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确定考试成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办法,提升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创新命题方式,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建设全面保障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的综合保障平台,完善考试作弊行为监测防控技术体系。(市教育局负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4-30/223.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