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济南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
(2025年3月24日)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主动融入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态势,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52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519.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68.4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3.3:33.4:63.3。
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年末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8%,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25.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2%,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827.2万人,增长2.3%。全年申报出生人口6.5万人,申报出生率为7.9‰;申报死亡人口7.3万人,申报死亡率为8.9‰,人口自然增长率-1.0‰。
新增就业规模有效扩大。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53.8万户。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1.6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高质量举办第二届海右人才节、第七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43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7.5万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5%,涨幅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市场供应量足价稳。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看,呈“四涨四落”态势。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先增后降,环比呈下降态势。
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蓄势聚能,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加快建设,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高标准规划策划,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成立运营,星泉汇、中新未来公园等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新签约优质产业项目37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效能叠增,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前十,入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科技金融及特色机构达到62家,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0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科创企业获贷率41.7%,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济南集结中心一期建成运营,新增跨里海通道、中老班列,总线路达15条,全年开行班列1029列,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增至92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一件事”场景133个,3项改革案例获全国推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90项,获评商务部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1项,济南改革热度指数始终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8%,规模以上工业[4]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0.8%,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修复白云湖生态6.3公顷,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清零”任务圆满完成,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全面完成省下达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68微克/立方米。爱旭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功下线,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国内首座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在济建成投运,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8.8万辆,增长68.5%,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9.7万个,其中,公共充换电站共1026座,建成区内公共充换电站平均服务半径0.6公里。公共充电设施日均充电量135.9万千瓦时,全年公共充电设施电力消费量5.0亿千瓦时。
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持续释放,全市累计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新增数字产业集群3个,数字生态指数居全国第8位。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3.4亿元,增长3.0%,占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营业收入比重32.5%。现代服务业[6]实现增加值5258.6亿元,增长4.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1.4%。
“项目深化年”成果丰硕。全力推进200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临工重机数字化工厂、清河高端芯片载板、广日数字化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中科曙光、恒瑞医药、智星空间、卡斯柯信号等项目相继签约落地,聊热入济、绕城高速港沟至殷家林段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济南公益性农产品大宗交易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加快建设。靶向发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成功举办“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城市推介会、“一带一路”华商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济南—法国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20余场次,全年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71个。全市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58个,比上年增加91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五十亿元以上项目62个,增加12个。全市“四上”[7]单位总数突破16000家,达到16294家,增长7.6%。
二、农业、农村
农业经济总量保持上升势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总产值555.7亿元,增长3.7%;畜牧业总产值160.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6.6亿元,增长3.9%。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连续六年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0.2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305.7万吨,增长0.9%;粮食平均单产418.7公斤/亩,增长0.7%。全年蔬菜总产量755.5万吨,增长4.0%;水果总产量122.0万吨,增长3.9%;油料总产量6.8万吨,增长2.3%。
林业生产发展向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6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000.0公顷,经济林总产量73.6万吨,完成沿黄生态绿化1200亩,打造乡村绿化提升示范片区20个。
畜牧业生产整体平稳。全年生猪出栏170.8万头,比上年下降16.1%;牛出栏11.3万头,增长4.8%;羊出栏108.2万只,下降16.8%;禽出栏7474.7万只,增长20.7%。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8.4万吨,下降3.7%,其中,猪肉产量14.0万吨,下降16.1%;牛肉产量2.4万吨,增长4.7%;羊肉产量1.6万吨,下降15.8%;禽肉产量10.4万吨,增长20.8%。全年禽蛋产量28.0万吨,下降4.1%;牛奶产量37.6万吨,下降17.2%。全年水产品产量1.6万吨,增长3.5%。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任务4.8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4.5万亩。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全市持证农作物良种企业数量达到158家,比上年增加54家,舜丰生物矮秆玉米获得全国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5类7个种业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
乡村振兴成效斐然。全面完成40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创建完成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2429个村实施“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新建市级田园综合体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3家,家庭农场(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农村合作社分别达到8949家和10105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机制,全年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172户、448人,将4.0万脱贫群众纳入全市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重点行业拉动效应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3%,汽车制造业增长19.5%,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下降0.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1%,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9%。装备制造业增势明显,实现增加值增长1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增长1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盈利状况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利润总额429.1亿元,增长0.9%。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增长面53.7%。重工业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8773.3亿元,增长5.2%。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实现营业收入5187.9亿元,增长17.1%,利润总额227.9亿元,增长2.9%。
工业产品支撑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3%,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生产的303种工业产品中,13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44.2%,其中,增幅超过20%的产品有62种,占比20.5%。重点产品中,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比上年增长49.8%,载货汽车增长4.2%,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5.4%,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19.9%,钢材、粗钢分别下降9.7%、5.7%。
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实现双提升。全市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669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全年签订合同额14570.8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新签合同额6331.4亿元,下降11.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91.6亿元,增长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4159.8亿元,增长5.8%。房屋施工面积19260.7万平方米,下降6.9%。
四、服务业
服务业整体发展韧性增强。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5.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92.9亿元,增长3.9%。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8%、5.9%、7.5%,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3.8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42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90.0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公路客运量2119.5万人,下降0.8%,公路旅客周转量42.9亿人公里,下降7.2%。公路货运量2.5亿吨,增长2.0%,公路货物周转量624.3亿吨公里,增长3.3%。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412.1万辆,其中,民用汽车355.2万辆,增长4.9%。公交线路780条,比上年增加1条,线路总长度16529.2公里,增加857.4公里,旅客运输量5.9亿人次,增长10.7%。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条,长度96.7公里,年客运量11639.9万人次,增长21.0%。全年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4.6万架次,增长6.4%;旅客吞吐量2001.2万人次,增长14.0%;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增长6.7%。
邮政业、电信业提速发展。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1.8亿件,增长9.1%。快递业务收入106.5亿元,增长12.9%;快递业务量10.2亿件,增长10.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41.4万户,增长2.0%。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86.0万户,增长4.8%。
旅游业、会展业加速升温。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0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63.8亿元,增长11.6%。全市A级旅游景区9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0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2家。全市星级酒店63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30家、三星级26家。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策划开展“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系列活动,推出“这一站,济南”旅游营销品牌,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实施济南埠村国际综合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好客山东”文旅市集4个。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全年举办展会141场,展览面积260万平方米。
五、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技改投资增势明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4%。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6.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2%,第三产业投资与上年持平。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0.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6%。工业投资与上年持平,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3%。
房地产开发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住宅投资1143.2亿元,增长4.8%。房屋施工面积8042.6万平方米,下降1.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67.0万平方米,下降4.4%。商品房销售面积1036.3万平方米,下降11.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91.1万平方米,下降16.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0.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5.4亿元,下降0.3%。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商品零售444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餐饮收入770.0亿元,增长1.0%。限额以上单位[8]消费品零售额1951.8亿元,下降3.7%。
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7.5%,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01.3亿元,增长37.8%;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14.2亿元,增长82.8%。
线上消费表现相对较好。举办2024年网上年货节、618年中大促、2024济南电商季等专题活动,新获评省级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云仓等示范项目11个,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53.2亿元,增长3.1%,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3.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活力显著增强。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1575.6亿元,增长14.7%;进口748.8亿元,下降5.1%。一般贸易进出口2156.2亿元,增长11.8%。对东盟和拉丁美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2.0%、19.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2.1%。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003.6亿元,增长20.2%;钢材产品出口87.4亿元,增长2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4亿元,增长37.6%。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进口350.0亿元,下降4.2%;农产品进口68.9亿元,下降17.5%。全年经济外向度17.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继续拉高。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5.4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亿美元,占比28.4%,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1.6亿美元,占比达到74.9%。全年实现合同外资24.9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8家。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10个,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合同外资11亿美元。
对外合作领域承压运转。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7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9.7亿美元。备案设立境外企业(机构)65家,实际完成投资15.7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