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全市地域税收收入1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3.0亿元,增长2.1%,其中,税收收入784.2亿元,下降1.7%,税收比重7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7.1亿元,增长2.3%,其中,农林水支出85.3亿元,增长10.8%;交通运输支出51.9亿元,增长34.3%;住房保障支出36.5亿元,增长35.4%,重点事务保障有力。
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032.9亿元,比上年增长7.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596.0亿元,增长9.9%。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0.7亿元,增长7.6%;人身险保费收入671.3亿元,增长7.6%。
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3.2亿元,较年初增加0.8亿元;不良贷款率0.6%,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利用能力逐步提升。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3761.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9.3亿元,债券融资3742.1亿元。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1家、股票63只。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扩面增量。全市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412.7万个,较年初增加148.4万个;实现交易额334.0亿元,较年初增加259.8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结算商户门店达61.5万个,较年初增加26.8万个。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9]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基础研究35.0亿元,增长17.1%;应用研究48.9亿元,增长10.1%;试验发展291.0亿元,增长6.8%。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94%,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192个,增长41.7%。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总数达到241家。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4.0件,比上年增长19.6%。发明专利授权量16319件,增长19.2%。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926.1亿元,增长1.0%。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总数达到20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总数达到279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总数达到5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165家,增长10.1%。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校地合作项目278个,比上年增长0.2%。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支持高校新建产业学院15个,围绕重点产业设置特色优势学科专业82个,签约引进高等教育项目3个,立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87个。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年末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博物馆12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其中,国家级30处。城市可统计票房数字影院75家,观众884.6万人次,票房收入3.8亿元。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9.8%。年末建成泉城书房60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313.4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文化制造业增长2.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下降5.3%,文化服务业增长4.5%。
医疗卫生服务品质优化提升。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479个,其中,医院342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00个,民营医院24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32个,其中,卫生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7个,门诊部34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742个,村卫生室345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万人,注册护士5.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万张,其中,医院7.6万张,镇卫生院0.4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0292.0万人次,出院人数323.6万人。建成社区医院71家。
群众体育事业活力迸发。全市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4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332人。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2.6万次,参与人数298万人次(含线上活动)。获省级及以上金牌398.5枚,银牌267枚,铜牌246枚。
十、能源、环境、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控制在合理区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2544.8万吨,增长0.8%;焦炭消费744.7万吨,下降3.8%;天然气消费12.0亿立方米,增长13.3%。新能源发电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太阳能发电量8.2亿千瓦时,增长30.7%;垃圾焚烧发电量12.6亿千瓦时,增长22.0%;风力发电量23.5亿千瓦时,下降6.2%;生物质发电量6.6亿千瓦时,下降10.1%。
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全社会用电量56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0%,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117.9亿千瓦时,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4.7亿千瓦时,增长16.9%;第二产业用电量292.4亿千瓦时,增长0.3%;第三产业用电量153.0亿千瓦时,增长8.6%。工业用电量282.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49.7%,增长0.6%。
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7,优良天数比率为68.3%。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0%,小清河出境断面辛丰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5.2毫克/升、0.62毫克/升。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5.0分贝,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6.4分贝。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865.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6平方公里。建设各类公园、古树保护园104个,共建花园55个,绿道116公里,开放共享绿地130处。建成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平方米。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8.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5.0万吨,比上年增长9.4%。集中供热面积3.8亿平方米,增长5.6%。自来水供水量5.8亿吨,增长5.8%。持续推动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开工建设市民泉水直饮工程78处,新增覆盖人口30万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4179起,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4年命案全破省会城市。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100%,“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案件现案破案率70.0%,抓获各类逃犯2334人;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9个、恶势力团伙11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8起,比上年下降30.6%,死亡83人,下降24.5%。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90元,比上年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64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44:1缩小至2.40: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0]2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1.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0.9万人,增加1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4.7万人,增加5.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9.0万人,增加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8.8万人,增加4.8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9.0万人和498.8万人。
最低生活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114元/月,保障城镇居民7800户、1021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3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966元/月,保障农村居民59693户、8371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7.4亿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515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429元/月。照料护理标准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分别为296元/月、491元/月、982元/月,城市特困保障982人,农村特困保障14878人,共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3.6亿元。
救助帮扶更有温度。全市共有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机构14处,其中,救助管理站2处,共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6处。全年发放社会救助金16.6亿元,保障25.8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培训残疾人3777人次,安置残疾人员就业46918人,帮扶救助残疾人投入资金2.9亿元。
民生福祉加力改善。全年新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135张,推动全市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400处,发放高龄津贴2.1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至198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60元,职工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由4500元提高到在职职工6000元、退休人员7000元。
注释:
[1]2024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2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年度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3005.8亿元。
[3]本公报中的增长,如无特殊表述,均为本期数据较上年同期数据的增长率。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四上”单位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8]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关指标错年使用2023年数据。
[10]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11]数据来自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充电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来自发展改革部门;教育数据来自教育部门;科技数据来自科技部门;电信、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籍、社会治安、民用机动车数据来自公安部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数据来自民政部门;地域税收数据来自税务部门;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门;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门;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垃圾处理数据来自城市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门;民航数据来自济南国际机场;自来水供应量、泉水直饮工程建设数据来自城乡水务部门;水产品产量、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林业数据来自园林和林业部门;进出口、展会、备案设立境外企业、外派劳务人员数据来自商务部门;旅游、文化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门;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馆;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部门;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应急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场监管部门;体育数据来自体育部门;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医疗保障部门;金融数据来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招商引资、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部门;市场主体数据来自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物流数据来自口岸物流部门;残疾人保障数据来自残联;邮政、快递数据来自邮政管理部门;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恩格尔系数、价格指数、粮食畜牧数据、城乡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自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数据来自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