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聚焦县域经济,推动自治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天地壹号饮料、大散风电、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连山段)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三江花海温泉、“三地活化”续建、北部旅游公路等旅游项目建设,持续谋划好重点项目储备。发挥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粮食加工、流通、储备体系,力争实现丝苗米种植9万亩,年度产值达6.6亿元。加快推进稻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年底见成效。继续推进连山(永和)生态产业园、民族特色预制菜产业园和竹木加工园筹建申报工作,争取连山(永和)生态产业园一期早日动工建设,提供产业有序转移和项目落地平台。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一批实体经济项目,谋划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建链、固链、强链、补链”目标,重点引进文旅康养、绿色工业、食品饮料等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做好现有企业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小升规”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扩大生产“上规”。进一步依托对口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资源政策,以全面建立推行“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为抓手,在招商引资上寻求新突破,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组建招商小分队进驻深圳、广州等地开展“敲门行动”,争取引进60家以上优质总部经济企业,实体经济企业进驻实现新突破。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大力推动“一窗受理”制度落地,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行“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打通数据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整合业务主管部门智能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服务效能。落实优化审批服务、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措施,为企业提供透明便利的投资环境,让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连山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新时期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特征,摸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家底”。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县标准化建设工作,用标准化打通农业、餐饮业、文旅、文创、非遗等产业链条,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加工、销售到消费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文创产品、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标准化建设。
(二)坚持高标准推进绿美连山建设,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强化“三区三线”和“三线一单”[8]成果应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抓好水土保持,推进矿山绿色治理,实施连山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分工作,加快推动德建水库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项目。开展林分改造、林相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等绿美连山行动,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国家森林乡村申报工作,使全县林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完善,林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继续保持县域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田长制”[9]试点工作,深化河长制、林长制,不断完善生态监管体系。
二是提升绿色资源利用水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推进我县碳汇交易。加快谋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和风电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创建林下特色产业品牌,提升林业产业产能,打造以林下种养、森林景观利用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谋划壮瑶医药等特色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是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扬尘防治要求。加大城市保洁和清扫力度,强化餐饮油烟、恶臭异味、露天焚烧治理和管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及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保障土壤地下水环境安全。
(三)坚持资源整合,深化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旅游目的地品牌
一是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进现代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县文化艺术中心落地,开展连山非遗保护传承体验馆前期工作。加强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持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文化阵地,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健全非遗保护与开发激励机制。深挖壮瑶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民族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大力扶持民族工艺品生产,搭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鼓励文艺精品创编,扶持民族特色演艺事业,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