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摸清全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发生面积及危害动态,为保护生态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基础数据信息。
39.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护机制,加快推进15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
40.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能源生态园项目、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乡镇垃圾收运PPP项目建设,提升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和建筑垃圾消纳处理能力。
41.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和“门前三包”工作机制,创建“门前三包”示范街2条、示范市场2个。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及“门前三包”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
42.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推进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创建绿色社区4个。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43.确保粮食安全。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建设1.5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强化优良品种繁育推广,持续加大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粮食品质提升。
4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各类资金,加大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力度,实现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动态清零。加强扶贫资产项目风险管控,确保扶贫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
45.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各项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实现全县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49%、69.5%以上。
46.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完成县域、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以及示范带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各类资源,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47.打造乡村振兴助推器。聚焦产业振兴,推动成立县乡村振兴投资管理公司,打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国有投融资综合服务企业。
48.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20万元以上。
49.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集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引进硕士学位研究生15人,柔性引进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或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0人。
50.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工程。开展以村内道路、停车场为重点的乡村补短板项目,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500公里。
51.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破旧泥砖瓦房清拆扫尾攻坚工作,改造25%以上存量问题厕所。继续保持农村生活垃圾费百分百收取,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52.加快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突出抓好“两带三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连线、成片”,基本建成1条内外兼美的乡村示范带。
53.扎实推进涉农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镇一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土地延包。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增强高质量发展韧性
54.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坚持县域一张图、一盘棋,编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55.打造“一江两岸”城市名片。实施老城区道路硬底化及雨污水完善项目,积极化解迎宾大道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鸡公山片区地质灾害和危房整治,推动东江河环境整治及两岸景观风貌塑造,加快推进县“一江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及产城融合开发。
56.推进幸福新城建设。着力推动幸福新城中心区土地平整,加快幸福大道、越王东路(幸福路)、梅龙高铁下穿道路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化县集聚区产业孵化中心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争取年内动工建设。
57.大力开发高铁新城。充分发挥赣深高铁、双龙高铁的交通优势,整合佗城旅游资源,将佗城古镇与高铁新城联动、融合开发,推动古城经济、高铁经济融合发展。
58.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文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成果,提档升级建设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100场。
59.开展“三线”专项整治行动。统筹推进两渡河片区、老隆镇第一小学片区2个老旧小区“三线”改造项目,实现圩镇和行政村“三线”整治完成率达到75%以上。
60.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1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水坑口、相印花园、商贸城等3个片区改造项目。
6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城管”项目建设,规范城市管理队伍,将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有机融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努力实现源头治理。
62.强化环卫闭环管理。加快推进县城环卫保洁一体化项目,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闭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实现垃圾“日产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