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聚焦乡村振兴出新出彩,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区发展的短板。我们要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省市“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提升强区联镇带村功能。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融入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做强做优广州东部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增城开发区等重大平台,优化形成“多核带动”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镇街联城带村作用,提高镇街治理效能、服务功能、发展潜能,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通过土地整合、产业导入、特色提升,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推动南部、中部镇街工商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推动北部三镇发展成为农业强镇、文旅名镇。加强镇街建筑风貌管控,因地制宜建设美丽街区,打造特色化、品质化美丽圩镇。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
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抓好13.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4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级建设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丝苗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精做深丝苗米等4条产业链。加快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育秧工厂、丝苗米烘干中心等项目建设。
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农村。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打造3-5条省定美丽宜居村、2-3条特色精品村。高质量打造时光穗稻、白水仙瀑、碧水银滩等一批“四美融合、五带合一”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加快第三轮农村供水改造,推进农村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高质量服务。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推动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培育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合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实施“穗农奔富”行动,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经营主体或获取租金收益。落实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推进东西部协作、驻镇帮镇扶村和对口支援。
(七)聚焦绿美增城建设,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永续发展大计。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绿美广东、绿美广州工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绿美增城生态建设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参与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抓好太子森林公园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开展国土绿化、生态造林,完成针叶林改造1.2万亩、低效林改造1.26万亩。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新建碧道31.7公里、绿道6公里。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抓好污染天气应对、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关键环节,守住增城蓝天白云。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确保大墩、增江口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动3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巩固黑臭河涌治理成果。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危废违法犯罪行为,牢牢守住土壤环境安全。
围绕结构优化抓“双碳”。统筹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与能耗双控政策有效衔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应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储能、节能改造等综合能源服务。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八)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突出抓好就业服务。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健全“增城妈妈”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增城小吃”制作技艺国家团体标准认证,推动“增城工匠”技能人才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等专项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000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抓好已落户学校办学服务。实施中小学校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荔城三中等38个项目建设,推动8所中小学校、6所公办幼儿园开学。积极推动广州外国语学校(增城校区)年内动工建设。推进增城职教园区三期建设。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工程。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基层文化设施提质增效。打造何仙姑文化、甘泉文化精品,推进粤剧进校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挖掘金兰寺遗址等文化遗迹遗址价值。依托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争创“中国诗歌之乡”。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建设布局合理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