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10日)

  激发镇域经济活力。坚决打好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攻坚战,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优化镇(办)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错位协同发展,强化镇域经济功能。支持新韶镇发展现代商住、商贸物流、文化教育新兴产业;支持乐园镇发展特色工业、专业汽贸、现代家居产业;支持十里亭镇建设时尚宜居中心、现代仓储物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支持犁市镇建设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中心镇;支持花坪镇建设新型工业、现代旅游康养特色小镇;支持东河办发展城市改造、商住提升、特色经营等城市资源价值化产业;支持车站办发展商贸物流、批发零售、商务消费等现代服务业;支持风采办发展商贸商务、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产业;支持曲仁办发展生活消费、现代家政、文化康养等产业。实行镇(办)经济发展分类排名,强化镇域经济指导、监测、通报、评比。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开展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坚持用产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做大做强稻蔬、生猪、油茶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三雄种业、大陂龟鳖、加州鲈鱼、花坪南药等特色产业,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区)。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农房管控、“三线”整治和风貌提升,推动黄浪水互通、东韶大道、生态路至莲花大道等交通路网建设,实施西牛潭水库灌区东西渠改造工程,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

  四、坚持绿色发展,绘制生态文明新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绿美浈江建设步伐,让浈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矿山整治复绿,实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有序推进两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试点项目竣工验收。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农村污水收集治理、“五小”水利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强河湖环境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配合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深入推进绿美浈江行动,持续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古驿道;科学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800亩,封山育林500亩,新造林抚育3386亩,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工业炉窑和锅炉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突出问题整治,有效遏制露天焚烧行为;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严防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推进农村污水收集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加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监管力度,全力配合“无废城市”建设。

  推动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推进3个垦造水田项目建设与指标形成,实施新韶镇拆旧复垦项目,形成200亩复垦交易指标;加快推动花坪镇奎塘村建筑石料采矿权设置项目落地。加快屋顶分布式光伏新能源开发进度,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改革。盘活辖区特色农业资源、红色资源、山水自然资源,打造农耕、生态、红色、研学等特色文化体验方式,加大文旅品牌宣传推介,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区属国企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国有资产运营、垦造水田、城市资源特许经营等项目,做大做强国企平台,增加国有资源资产收益。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努力打造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发展“福地”。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争取完善市与区管理体制,在园区管理、税收分成、经济统计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增强区级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探索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创新,为全区发展提供更多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加快理顺区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并统一运营,盘活企业资源、促进良性发展。

  全面规范社会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房地产、征拆、欠租、欠薪、金融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各领域风险排查整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行政务服务“马上办、免费办、跟踪办、延时办及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智能审批”,实现区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事项网办率100%;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拓展“无证明”城市建设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暖企服务活动,精准落实系列纾困措施,推行解决企业诉求“一跟到底”工作机制,助力企业加快发展;用好营商环境“红黑榜”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实行“零容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六、坚持改善民生,开拓共同富裕新境界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切实提升科教人才工作水平。扎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新强师工程”,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化与东莞的教育结对帮扶,加快推进浈江区韶冶实验学校、风采幼儿园分园、梅村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学位1100个以上。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韶关学院、各类大中专院校等优质科教资源集聚我区的优势,深化与大中专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在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动人才振兴,统筹抓好“风采优才·智汇浈江”人才工程,培育引进丹霞英才、韶州工匠、教育医疗专业人才及其他紧缺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制度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50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