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空间,派驻乡村规划师指导乡村规划。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整体功能。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建设数字乡村,实现自然村4G/5G网络基本覆盖,光纤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0%,推进“快递进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村庄综合整治,持续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施“百村振兴计划”,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示范乡镇1个和示范村3个,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三)聚力打造现代治理体系。探索“乡贤+”新模式,建立“乡贤数据智库”,引导“乡贤能人”投资投智投力于乡村振兴,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拓展村级文化阵地,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培育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安置区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搬迁群众认同感、归属感。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新三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我们要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用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用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更有奔头、让农村更加美丽、让农民更为富裕!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响生态立县新品牌
产业兴才有农民富。我们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做强特色产业。以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为抓手,用工业化理念谋划推进“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产业。深入开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制定三江茶标准体系,巩固现有茶叶基地和种植面积,推进茶叶优质品种更新,持续打响“三江早春茶”品牌。深入推进油茶“双千”计划,建设一批油茶“双高”示范基地,持续打造三江油茶区域公共品牌。做好果蔬、稻鱼、螺产业,加快稻田综合种养、水果、蔬菜、中草药产业示范带建设,抓好三江稻田鲤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建设。
(二)做大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工业企业培育上规力度,引进工业项目10个以上,培育规上企业4家以上。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完成茶油、茶叶科技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加快特色加工业发展。深化全产业链服务,做实“两茶”精深加工。加快生态产业园二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两茶”产业园、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等特色优势工业集群。
(三)做优现代农业。积极谋划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创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格局。深入落实粮食安全首长责任制,全力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培育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四)做精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县城商务功能区、旅游特色街区,针对住宿、餐饮、零售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促消费行动,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推动商贸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深入推动电商事业发展,加快农特优产品触网拓市,加快限额以上综合体、商业超市数字化转型升级。健全现代化物流体系,完善县城快递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三江南生态产业园现代物流B区项目。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业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区域服务中心建设。
三、竭力推进文旅融合,培育旅游富民新动能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康养为主线,着力激发文旅市场潜力,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
(一)擦亮文旅品牌。依托三江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资源,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旅游等方面,谋划筛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聚力推进程阳八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有序开展4A级景区创建,推动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完善提升林溪科马界红色旅游基地。持续加大丹洲生态休闲度假岛、万亩茶园和马湾茶园茶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力度。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加大“走出去”力度,到发达地区举办旅游推介活动。开通全县景区和临近湘、黔重点景区旅游专线车,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二)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县文体中心、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新馆、大洲岛文化旅游综合体、三江南站广场旅游综合体二期等文旅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布央仙人山、丹洲古镇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成旅游环线建设,建设旅游驿站、风景廊道、自驾车营地等设施项目,完善自驾游充电、加油等设施,全力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三)强化多业融合。开展“旅游+”行动,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力。加强“文旅体”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广西三月三体育赛事活动,打造花炮、篮球、徒步、营地等户外运动特色产品。深入实施“旅游+农业”,强化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民族文化研学基地建设,开展生态、民族、抗战、乡村等研学实践。实施“非遗传承十四五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和申遗村寨保护建设。做深“旅游+康养”,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要精益求精为三江文化旅游添内涵、聚人气、增活力,把“千年侗寨·梦萦三江”这个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