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能级跃升的发展平台。推动钱江新城核心区聚能升级,联动发展杭州金融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深层次释放龙头引领带动效应。加快大湖滨地区品质再优化,实施南宋御街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十字金街迭代升级。高水平建设省级信息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先进制造、光电智芯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浙大·智慧城光电联合研究中心开园。加快发展东站枢纽商务区,大力培育高端商务、数字贸易等产业生态。深化“平方论英雄”导向,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力争新增税收亿元楼宇10幢,打造全省首幢“双亿大楼”、全省首条“百亿大道”。推动丁兰智慧小镇和小营健康智慧产业园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C9联盟“十大行动”,高质量举办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中国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峰会、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等高层次会议。抢抓RCEP生效实施契机,深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区内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化招商步伐,强化与欧美日韩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港资港企,力争落地外资项目30个。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推动“浙商回归”“杭商回家”,力争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0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
(四)聚焦宋韵传承,全方位呈现独具韵味的文化新魅力
全面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金名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精神内涵。
持续弘扬文化主线。积极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有序推动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开发,实现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精彩亮相。继续办好宋韵文化节、杭州美术节、杭州国际工艺周等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动解码成果转化。实施“城市记忆”修复工程,做好彭埠老街品质提升,加快笕桥、七堡等特色老街保护开发。全面挖掘古桥、古井、古城门和坊巷等地名文化,形成遍布全域的宋韵文化生活区。加大海塘文化、蚕桑文化、孝爱文化挖掘宣传力度,完善非遗保护机制,推动铜雕技艺、浙派古琴、杭州刺绣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活态传承。
持续壮大文化产业。聚焦影视、设计、演艺、数字内容等细分产业,大力推动一批领军型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引进数字文化企业100家以上。打造全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新集群,推动凤凰山南影视基地、新禾联创等平台有机更新,加快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运河·映巷”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有更多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等奖项。推进东方园数字时尚产业加速中心建设,加快四季青“中国服装第一街”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辐射全国的原创设计中心。挖掘老字号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培育创新,引领新国潮发展。
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深化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成果,大力发展“江·河·湖·山”城市旅游经济。加快推进江河汇摩天轮项目建设,提高“钱塘江夜游”“钱江灯光秀”等知名度,打造特色文旅新地标。依托“宋韵杭式生活节”“中国旗袍日”“杭州奇妙夜”等品牌活动,搭建永不落幕的全域文旅大秀场。围绕清河坊、皋亭山等景点景区,高品质打造宋韵文化风貌展示群落。精心绘制上城文旅地图,开发推广以德寿宫、小营红巷、夏衍旧居等为代表的宋韵游、红色游、研学游精品游线。
持续推进精神共富。充分发挥文化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作用,借力中国美院等专业院校资源,开展校地共建,促进深度合作,打造共同富裕文化标识。全面推进人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区文化品位和群众人文素养提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设施功能布局。推进杭州书房、架空层文化客厅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上城”。培育防疫、救灾、敬老、助残等重点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大力弘扬红巷精神、最美精神,积极培育时代楷模、工匠名匠等先进典型。深化“信用上城”体系建设,积极构建诚信社会。
(五)聚焦品质生活,全方位绘就幸福和美的民生新画卷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普惠,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共同富裕新成果。
全面建设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全域化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高水平推进始版桥、荷花塘、杨柳郡、红梅、景芳等省市试点,加快打造小营巷、海月南星里等一批特色试点。积极探索旧改版未来社区模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3个以上,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协商议事机制,加装电梯100台以上。继续推进回迁提速工程,竣工安置房41万平方米,确保安置2600户以上。全面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打造皋城村、沿山村等未来乡村上城样板。
全面做优“一老一小”保障体系。提升养老托幼服务普惠水平,加速推进“颐养园”“童乐园”建设。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加快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全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深化医养结合试点,新增认知症照护专区床位165张以上。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关怀一件事”创新模式,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区,打造育儿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社区托育设施建设,新建社区成长驿站15家,新增托位700个。
全面提升优质共享服务水平。高质量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14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教育“双减”,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建第六批浙江省健康促进区。深化崇军志愿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双拥模范城区”。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持续打造“弯湾综合体”,全面兜住群众生活基本保障底线,确保共富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