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治山筑牢生态屏障。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继续实施山体破坏面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西山旅游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将西部山区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林长制,紧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持续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人工林种植力度,着力提升绿色资源总量,再现“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壮阔景象。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加快编制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污染地块调查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持续加强卫片执法整改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弃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
系统治水再现河湖神韵。持续加强水生态系统治理,加快农村地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一泉一河一湖”生态修复,全面再现“北国江南、水韵晋源”灵秀之美。规划实施晋祠泉复流配套水利工程,加快姚村镇灌溉水源置换,推动千年古泉尽快复涌,再现“晋祠流水如碧玉”盛景。加强入汾河渠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汾河干流晋源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入汾水质稳定达标。加快完成晋阳湖水系连通一期工程,同步启动二期建设,建设水美和谐的人居水生态环境。
强力治气守护蓝天白云。聚焦臭氧、扬尘污染等突出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强化污染源监测监控,加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在颗粒物污染生成机理和协同调控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完善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第三方监管作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水平。坚持铁腕治污,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切实做到秉公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持久战。
综合治城提升承载能级。着力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让全区群众生活更舒心、更美好。加快“口袋公园”建设,新建5个游园、5处绿地和10座城市公厕,实施迎宾路北绿地项目,保障千峰路泵站公园建设,推动城市闲置空间变身“活力空间”、剩余空间变成“金角银边”。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大义井片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实施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养老型公寓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继续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推进晋阳大道南延、新晋祠路南延等主干道建设。围绕畅通末梢堵点、打通片区微循环,将纬三路、阳光西路等18条道路列入全市年度计划,推动全区路网由线成网、由通到畅。
各位代表,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让生态之美永驻晋源,让生态之利惠泽全区人民!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晋源要有新作为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准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全面加强各类技能提升培训,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着力提升青年、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推进“两大基地”和劳务品牌项目建设,年内全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0家以上。推进零工市场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加强跨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力度,全面提升就业服务保障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资源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三量”提升工程,增数量、提质量、添重量,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更加优质均衡。启动3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推进万科蓝湾配建小学等6所学校建设。整合姚村镇、晋祠镇、晋源街办教育资源,启动3所8轨制农村半寄宿制中心小学规划,着力提升南部片区办学质效。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工程,培育名教师、培养名校长、打造名学校,持续深化中学集团化办学改革和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着力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不断提升晋源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升健康保障水平。树牢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快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强与省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交流合作,保障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二期)建设,探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医疗能力整体提升。加快基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区中医院建设,引进和培育中医人才,建设特色专科,全面提升中医事业发展水平。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国家水上(太原)训练基地项目落地。
兜牢社会民生底线。积极适应“互联网+”社保经办新模式,稳妥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全面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待遇,做到应保尽保和法定人群全覆盖。持续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低收入对象、因病致贫家庭和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救助服务。持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高标准运营区老年福利院,加快探索“医养协同”新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
各位代表,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始终做到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把“群众所盼”变成“政府所干”,让全区人民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