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委全会部署,2022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唱响“智慧、勇气、担当、效率”工作主旋律,锚定“双翻番、双一流、双建成”目标,实施“12335”工程,即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一引擎,突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两大重点,打造数智之城、湿地之城、无废之城“三城”品牌,塑树营商环境、干部队伍、城乡面貌“三好”形象,实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项目建设、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大攻坚”,开创“闯出现代化、振兴新滦南”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政府系统将全力做好七篇文章,攻坚突破、力求实效。
一、在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上做文章。持续优化经济结构,聚焦培育主导产业,延链补链,锻链强链,以优质产业赋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统筹布局海洋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统筹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借势借力、错位互补,大力发展军工贸易、军工制造、冷链物流、车船拆解等临港工业,加快建设海洋牧场,力促毕氏仓储物流项目开工,以蓝色思维助推未来发展。
提质增效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新能源开发资源优势,持续推进与中国电力合作对接项目具体化、实体化,实现全县电力综合降耗30%,降低用电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加快推进绿能清洁能源热能设备制造项目,谋划建设1000亩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园,引进光伏支架生产配套项目,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发展壮大循环产业。充分发挥北部矿产资源优势,破解要素保障瓶颈,加快推进马城铁矿开发进程,积极引入新型绿色建材等产业链项目,推动董氏实业集团绿色建材科技示范园项目落地开工。推进鼎业资源与中国振华、北京清新环境全面合作、开工建设。打造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循环利用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双赢。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开展“企业上云”行动,推动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钢锹、纺纱等特色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向“创造”跃升。支持荣程、华西钢企原址再上项目,加快县城东部“物流小镇”建设。推动塑胶手套产业集群、奶业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纳入省特色产业集群。年内,力争纳入省“千项技改”工程项目5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
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积极与中旅、中青旅、唐山文旅集团等对接,引入高端文旅开发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发挥湿地、水系、特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游、乡村游、全域游,年内力促海洋生态修复、国控集团滨海文旅等项目全面开工,谋划游艇码头项目,建成湿地申遗规划馆。有效整合北河景区及周边、文化元素、乡村游等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推动优质文旅产品串珠成链、逐点连线。做强“周末经济”“假日经济”,打造“北京后花园”、京津冀重要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在激发内部活力上做文章。深挖内在潜力,发挥比较优势,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深入推动改革创新,全面释放内生发展动力。
筑巢引凤,建优质之园。以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为契机,实现“按级别定薪”到“按贡献付薪”的转变,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激活园区内生动力。理清开发区与各托管园区关系,以资源定位推动开发区与各托管园区深度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西园区滦海公路雨水管道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嘴东园区污水处理站、消防站,马城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坚持“腾笼换鸟”,盘“活”低效企业、低效用地和闲置楼宇,实现“旧巢”引“新凤”“包袱”变“活力”。年内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均增长15%以上。
创新引领,借科技之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强化项目扶持、资金倾斜、人才培育,促进更多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聚集,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7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推动科技成果“滦南转化”,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等国字号科研院所沟通对接,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业创新创富一体,年内力争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5项以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4亿元。大力支持青年、农民、教师、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开源节流,破资金之难。研究加强财税征收办法,充分发挥财税征管主力军作用,强化综合治税,细化征管措施,应收尽收。用足用活相关财税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加财税收入,年内引入总部企业10家以上。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包装优质项目,扩大专项债券申报额度;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加大重大政策落实和公共工程监管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三、在引入外部资源上做文章。用市场逻辑谋事,借资本力量干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同创共赢。
开放共赢,引资本之源。面向京津、放眼全国,聚焦产业转移,抢抓机遇优势,依托海洋、矿业、水系等战略资源,加强与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沟通对接,积极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高精尖项目,努力实现“京津研发、滦南产业化”。优中选优、宁缺毋滥,以新模式、高技术、低污染、安全性为基本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互联网经济、新材料、新基建等产业项目,以优质产业助推经济转型。激发热情、全员招商,发挥招商政策大礼包优势,严格兑现奖励承诺,领导分包、群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积极性。年内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