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完善城区功能。持续推进“五改一通一场”建设,加强老旧小区公共配套以及路网、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东部47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打通文化南北街、新岳道等断头路、瓶颈路,新建花园街、福兴道(学院路-大里路),形成南通北达、西连东出、便捷畅达的城区路网。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退硬还绿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公园游园,打造南新道、复兴路景观大道,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新建新体育中心、南湖足球酒店等一批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位5000个以上。完善城市商业设施网络,支持免税店、进口商品营销中心加快布局,加速平台经济、现代金融等业态聚集,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规模和供给能力,增强人口吸纳承载力。
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区品质。持续开展“三清一拆一通一治一建”综合整治,实施全域治危拆违三年行动,形成严抓严管严治的长效机制,全面破解环境差、秩序乱等问题,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提速“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实现5G信号全覆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泊车等,实现智能化感知体系和信息化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互促互融。提升老旧小区品质,推动物业管理长效平稳运行,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衔接,让城市更加聪明、更为质感、更有温度。
(四)聚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示范带动,推动城乡融合,谱写农业农村新篇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活水”资源叫响“路南”品牌、依托稻地古镇绘就“路南水乡”画卷。
走好以水稻小镇为亮点的产业振兴之路。坚持治水、护水、兴水“多元合一”,以“水”为载体,以“稻”为平台,把贯通水系、修复河道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构建河渠沟塘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蓄水系统,依托稻地二村、付庄、范庄等7个村庄,建成总长度7.4公里环形水系,依托游客体验中心建成水稻博物馆、饮食博物馆,依托200亩连片水稻核心种植区,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地、科普教育实训地、水稻艺术展现地、郊野水乡露营地,将水稻小镇建成靓丽风景线。全域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订单农业,以一亩良田、梓博等市级家庭农场为示范,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龙头项目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都市农业品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好以陡河水镇为特色的景观提升之路。打造水产相融的陡河水镇,深入挖掘老陡河发展潜力,对老陡河两侧边庄子、喻庄子等村庄征收搬迁,全力打造沿河景观,整合3850亩建设用地科学布局文旅产业,聚要素、引人气、增活力,努力将陡河水镇建成“网红打卡地”“文旅新标地”。实施临水村居提升工程,倾力将曹家庄、张丁庄等塑造成水畔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造独具北方特色的魅力水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和造林绿化行动,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走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惠农发展之路。坚决守住防止返贫底线,抓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建立健全防贫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对接城区企业用工需求,促进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女织寨乡撤乡设镇步伐,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技术人才,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扩大规模化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宅基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五)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狠抓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立区,厚植绿色发展新本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生态环境治理组合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打造空气常新、绿水长流的美丽路南。
推行绿色低碳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发展绿色金融,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绿色零碳园区。推广绿色生产,引导企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升级,分期分批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以绿色设计和系统优化为重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工艺流程升级和再造。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依托碳排放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碳排放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有效发挥南湖水面、绿地、土壤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推进地下水压采,扎实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设施更新、关停自备井等工作,确保压采地下水380万立方米以上。五年内,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二氧化碳排放率稳定达标,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强化氮氧化物及VOCs协同治理,聚焦臭氧形成的前体物排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落实源头替代、错峰错时作业和严格督查执法等措施,有效减少臭氧生成。强化扬尘治理,督导所有建筑工地严格按照“六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施工作业;推行“以克论净”考核标准,建立道路扬尘防控体系;对全域老旧小区做到每日卫生清扫,洒水冲洗,确保小区干净整洁。强化水土共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保持河道清洁长效机制,从源头切断污染物,实现污染物动态清零;推进土壤环境分类分级管理和安全利用,加强固体废弃物、医疗废物等收集处理,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五年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有效天数70%以上,PM2.5平均浓度达到45微克/立方米以下,陡河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考核达到省市要求。
健全污染防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发展智慧监测,推动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高精准化管控能力。建立监控与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建筑施工扬尘、散煤、餐饮油烟、涉VOCs等重点领域管控,动态监测境内重点排污单位和所有餐饮企业、施工工地数据,实时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及各项污染物排放情况,有效治理污染源;充分发挥“一中心两专班”职能作用,形成高效运行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