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1月8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陈献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使命价值、做实“六字文章”、深化“六力提升”,坚守角色定位,奋力攻坚克难,全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较好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左右;在重点行业税收大幅波动情况下,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5%左右。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政治中心,首都功能承载力持续增强
中央政务服务迈上新台阶。坚定履行核心区职责使命,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服务保障任务。全面保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国家移民局搬迁入驻,为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办理服务事项1449件,创新“紫金公寓”市场化服务模式,央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打造53处外交外事活动新空间,开展“外国记者走进北京”之东城推介等活动,大国风范、首都形象、东城魅力进一步彰显。
核心区控规落实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双控四降”,推进第二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市区级年度任务200项。实现住宿业“关转提”20家,拆除违法建设5万余平方米。深化长安街沿线及纵深环境品质提升,高标准打造标杆站区,北京站重现大国首都“迎宾门”风采。完成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环境整治提升,在长安街以北形成“两纵两横”健步悦骑林荫景观大道。
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深化与京津冀地区医养体教等领域合作,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全面落实京蒙协作任务,引导新增产业投资3.77亿元。支持房山区灾后重建,4个援建项目完工投用。动员社会力量向支援合作、结对帮扶地区捐赠款物5747万元。持续擦亮与新疆红其拉甫边防连“城连共建”品牌,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全力维护政治安全,不断加强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模型开展风险预警研判,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铁路”建设,刑事立案下降2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1.23万个,建成信达中心、幸福路小型消防站,实现“一街道一小型站”全覆盖。消除地下管线隐患287项,完成供热“冬病夏治”98项,“十四五”期间核心区首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城市韧性不断增强。
(二)突出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汇聚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坚持全区“一盘棋”抓经济促发展,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新设企业4655户,千寻位置、汇川技术等重点企业落户东城。15家民营企业入选北京市百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重大项目实现突破,金鱼池二期西、前门东区等地块入市,45个市区级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高规格举办王府井论坛,艺云数字艺术中心盛大开业,全球首家多点布局胡同四合院酒店——前门文华东方酒店精彩亮相,全区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达到98%。新增华为、红旗金葵花等首店、旗舰店101家,米其林餐厅聚集度全市第一,隆福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市前列,服务消费增幅居城六区第一。
主导产业集聚发展。8个产业组团整体形成区级税收超60亿元,贡献率稳步上升。金融业支柱作用明显,GDP占比超三成,富邦华一银行北京分行、国能工融150亿新能源基金落地东城,与工商银行合作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共创“耐心资本”银地合作新典范。数字经济持续壮大,核心产业收入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3家,国高新企业突破600家,天翼云等4家企业获评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积极引导“科技回归都市”,设立科创产业投资基金,举办“创新硅巷 集贤东城”科创大赛,谋划打造安外、东外、永外“科创金三角”。先进智算与大模型实验室项目有序推进,英特尔科创体验中心建成开放,金隅环贸科技孵化器吸引首批企业入驻,近60万平方米的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竣工验收。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优化市场准入机制,率先建立否定事项报备制,率先发布区级不予处罚事项总体清单,全面推广“扫码检查”。落地全市首批“一码办事”场景,首创“一键呼叫、全区响应”企业服务专区,成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发布“紫金服务十大行动”,组建紫金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服务包”企业扩容至全部规上企业,连续五年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市前列。新增“两区”项目234个,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居城六区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7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6家,摩根士丹利等4家外企入选全市首批“全球服务伙伴”。率先出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推动功能型国企归位搞活,区国资公司成功发行20亿元中期票据,区域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三)突出文化赋能,文化软实力更加彰显
文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位于东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至4项。打造文物活化新范例,钟鼓楼点亮“中国时间”,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石埭会馆重装亮相,古建艺术季精彩举办,“运河往事”主题游径解码历史变迁。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对37处文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非遗“焕新计划”荣获“长城奖”年度品牌优秀案例。
文化服务供给量质齐增。北京文化论坛扩容升级,800余名中外嘉宾共襄文化盛会。“大戏东望”影响力日益增强,“王府井戏剧谷”建设初见成效,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等轮番亮相,全年各类演出近3万场。打造东城形象宣传片《爱相融》,推出《寻古访今话东城》等精品力作。阔别四年的地坛、龙潭文化庙会成为春节“顶流”,“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火爆金秋,“胡同里的电影院”等校地合作项目持续落地,惠民文化活动近6000场。
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凸显。成功举办文化金融创新大会,推出“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机制落地实施,文化产业规模近1500亿元。4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均居全市第二。推广文化产业园区“主理人”模式,“园来有戏”等文化消费品牌持续升温,“故宫以东”成功入选北京旅游十大推广品牌。认定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领航站、联络港7个,更多东城元素走向世界舞台。
(四)突出精治共治,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在皇城景山街区探索授权经营、地上地下一体化改造新路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累计腾退整院206个,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启动运营。前门东西区一体化更新有序实施,三眼井片区启动区、西总布片区试点院落建成投用。完成申请式退租1004户,实施13栋直管公房简易楼差额协议腾退,25栋简易楼实现公益利用。老旧低效楼宇改造4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92万平方米,老楼加装电梯28部,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承办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等2个项目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生态面貌持续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细颗粒物浓度实现同比下降,累计降尘量连续五年城六区最优。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质监测治理,三里河获评“北京市幸福河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承办“922绿色出行暨慢行交通大会”,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4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花园城市建设,首都市民花园节在龙潭中湖公园精彩亮相,东单、南馆等公园实现无界开放,晏清园等口袋公园串珠成链,区内环二环绿道和滨水步道全线贯通。
环境秩序不断优化。完成352条街巷精细化品质提升,规范治理城市家具3873处。开通2条通学公交线路,完成6所学校周边综合整治,打通北京医院周边交通瓶颈,重塑天坛公园门区秩序,实现自然博物馆北路通车。新增停车位1039个、错时共享停车位1051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接诉即办成绩优异。坚持以办为先,健全“错题本”机制,靶向治理高频共性问题。深化“攻百难 解民忧”专项行动,解决重难点事项31项。高水平承办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平行论坛。受理热线诉求33万余件,同比下降7%,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综合成绩98.8分,年度综合排名位于全市前列。
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抓好两个“关键小事”,开展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试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达到200个。出台物业管理“红黑榜”,组建全市首支物业应急先锋队,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规范社区工作机制和事务,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时传祥纪念馆焕新重张,“文明实践进万家”获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案例。
(五)突出人民至上,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坚持就业优先,提供岗位9万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86%,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满意率达100%。成立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率先启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健全兜底保障,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8亿元,“普惠健康保”覆盖全部“两低一特”困难群众,完成1500个无障碍点位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率先实现社区全覆盖。改善居住条件,筹集建设保障房源2833套,配租公租房1120套,发放补贴1.9亿元,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连续4年提升。望坛项目剩余回迁楼全部交付,4300多户居民圆梦新居,核心区最大体量棚改工程取得标志性进展。
养老服务精准便利。率先推行党群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中心共建模式,整合资源建成6家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家庭照护床位1000张、助餐点17家。打通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路径,加强入户诊疗服务。开展百岁老人“福寿颐养”温暖行动,为744户高龄独居老人安装应急呼叫系统。首创“慈孝守护”行动,为近千户家庭提供智慧养老服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启动教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全覆盖,新增3个教育集团、1个九年一贯制项目。顺利完成“双减”三年任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新建汇文中学北校区、东直门中学育群校区,扩充中学学位5000个,新增公办园托位600个。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健康体育推进有力。深化医疗资源整合,打造以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为核心的南北2个综合医联体,连续8年荣获全市基层卫生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重装开业,区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一期建设,52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群众就医买药更加便捷。建成青年湖体育公园,东四文体中心整体升级并实现社会化运营,932场体育赛事活动贯穿全年,东城输送的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斩获3金1银1铜。
(六)突出从严从实,政府自身建设有效加强
政治建设持续深化。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高标准做好市委巡视、专项督察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以整改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政府系统改革任务。深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
法治建设不断巩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96件,办结率100%。强化依法行政能力,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受理复议申请3890件,案前调解1843件,吸附化解行政争议成效明显。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坚决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零容忍”。
效能建设显著提升。完成政务服务大厅整体搬迁,“四厅六中心”实现集中办公。优化支出结构,深化绩效管理,累计压减预算支出5%,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保持在80%以上。加大精文减会力度,会议和发文数量同比下降10%。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开展教育、医疗、公有房屋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实干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区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核心区使命价值和资源潜力挖掘还需要加强;高质量发展全要素支撑力度不足,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尚未根本改善;城市更新路径还有待突破,项目储备及在途项目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存在薄弱环节,干部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核心区发展需要。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