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统计公报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较快增长。经济南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总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26.02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1920.88亿元,同比增长4.5%。二三产比重为21.5:78.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0.1亿元,同比增长17.6%,总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1.2%。区域总税收完成371.6亿元,同比增...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2757.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0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15.9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3.4:33.8:62.8。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年末常住人口943.7万人,比上年增长0.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10.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3%,提高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3.9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5.7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38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4:39.5:48.1。
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上半年增长4.7%;前三季度增长5%;全年增长6.5%。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3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10.34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税收收入7.62亿元,增长1...
经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5.8亿元,年末我区GDP总量在全市的占比为7.5%。比上年增长3.9%(不变价增速,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43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28亿元,增长5.3%。第一、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2.2%、16%、8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4:63.1。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970户,日均新登记企业6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37059户。净增"四上"企...
初步测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6.71亿元,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66.38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38.05亿元,增长4.6%。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4%、35.0%、65.4%,三次产业结构为0.74:54.25:45.01。
区本级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不含白沙工业园区和衡山科学城)218.95亿元,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95.71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6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89.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9.14亿元,增长3.7%。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09元,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11元,增长4.1%。...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68亿元,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6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94.58亿元,增长3.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0%,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7%、50.2%和49.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3、1.9和1.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06849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
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1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6亿元、5.93亿元、49.66亿元,分别增长2.4%、6.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10.2:85.4。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7%,二季度GDP同比增长4.3%,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5%。...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6.21亿元,同比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2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49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8.44亿元,增长6.0%。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拉动增长1.9和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36.0%和51.4%。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7.9:37.9:44.2,人均GDP达到48946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占比为10.2%。
...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01.45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61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87.45亿元,同比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322.38亿元,同比增长7.8%。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 : 41.0 : 46.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75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57.37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工业增加值,118.28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372.98亿元,同比增长7.2%。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655元,同比增长7.9%。
注:2018年GDP总量根据四经普调整;2021年GDP总量为年度核算修订数据。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5...
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8.0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9.5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41.9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66.62亿元,增长7.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379元,比上年增长8.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44.1:47.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
...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8.79亿元,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13.57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557.45亿元,增长6.3%。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55.0:42.9。人均GDP为196192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598户,其中新注册私营企业2936户,个体工商户6662户。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070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10个,兜底安置就业...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55亿元,可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49亿元,可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10.57亿元,可比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411.49亿元,可比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22:46.84:46.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1004元,增长6.1%。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3年末,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2828.97亿元,私营企业数3.46万户,其中全年新增登记0.34万户;个体工...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1.66亿元,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4.7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58.62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128.33亿元,增长6.4%。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1:48.4:4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9383元,增长6.9%。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年末市场监管部门共登记市场主体71.51万户,增长5.7%,其中当年新登记8.15万户;登记的私营企业17.87万户,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