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忻 州 市 统 计 局
国家统计局忻州调查队
2024年4月11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等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产业转型态势强劲,重大项目全面提速,改革创新多点突破,民生福祉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1亿元,增长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9.1%;第二产业增加值724.5亿元,增长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0.2%;第三产业增加值587.0亿元,增长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578元,比上年增长3.6%,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745美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3.4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8.9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6.53%,比上年末提高1.19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44万人,出生率为5.46‰;死亡人口2.38万人,死亡率为8.98‰;自然增长率为-3.52‰。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
经济新动能加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182.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下降9.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34.5%,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29.6%。
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初步核算,全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8%。全年PM2.5平均浓度37μg/m3,优良天数比例为76.4%。黄河、海河流域忻州段共监测21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20个,占总数的95.2%,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1个,占总数的4.8%,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
二、农 业
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480.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30.4千公顷,增加0.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5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3.5千公顷,减少1.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0.6千公顷,增加0.3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233.0千公顷,增加8.3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0.3千公顷,增加0.1千公顷。果园面积14.5千公顷,减少0.7千公顷。
全年全市粮食产量203.1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0.1万吨,增长43.9%;秋粮203.0万吨,增长0.7%。
全年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12.8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猪肉产量8.3万吨,增长8.4%;牛肉产量1.3万吨,增长10.7%;羊肉产量2.4万吨,增长5.8%;禽肉产量0.9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8.8万吨,增长4.6%。牛奶产量8.6万吨,增长2.9%。水产品产量0.3万吨,增长2.3%。年末生猪存栏68.8万头,增长3.0%;生猪出栏107.6万头,增长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8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0%,制造业下降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分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6.9%,非煤工业下降12.8%。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66.8亿元,比上年下降9.8%。分门类看,采矿业732.0亿元,下降14.7%;制造业490.9亿元,下降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43.8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3.2亿元,下降8.7%。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2.8元,比上年增加1.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5%,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5.1%,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4.1%。
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55.5亿元,下降11.7%;完成总产值106.3亿元,下降11.0%;房屋施工面积294.4万平方米,下降12.2%。
四、能 源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379.3万吨,比上年增长0.3%;焦炭产量292.9万吨,下降13.6%;发电量565.0亿千瓦时,增长11.3%。
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0241.5万吨,增长3.0%;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531.3万吨,增长8.7%。
年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170.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5.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5.9万千瓦,增长44.2%;并网风电装机容量7.2万千瓦,与上年末持平;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6.2万千瓦,增长36.1%;水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1.8亿千瓦时,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2.5亿千瓦时,增长12.9%;第二产业用电量109.6亿千瓦时,增长11.2%,其中,工业用电量106.7亿千瓦时,增长11.0%;第三产业用电量39.3亿千瓦时,增长7.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4亿千瓦时,增长12.5%。
五、服务业
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8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4.0亿元,下降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0亿元,增长12.4%;金融业增加值75.9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3.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0.2%。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6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7公里。
全年全市有机场1个,截至年末五台山机场共开通了五台山—昆明、广州、海口、哈尔滨、长沙、沈阳、天津、南宁、桂林、上海、贵阳、厦门、武汉、呼和浩特、揭阳、西宁、杭州、成都、重庆、临汾、长治等21个城市,共19条航线。民航旅客吞吐量54.6万人次,增长228.9%。货邮吞吐量146.3吨,增长1194.7%。
全年全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7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21.7%。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8851.0万件,增长16.7%;其中,快递业务量3040.4万件,增长70.5%;快递业务收入4.8亿元,增长58.9%。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2.5万件,增长27.5%。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8亿元,增长0.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3.7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89万户。全市宽带接入用户111.3万户,增长11.3%,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数为15.0万户。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7.2亿元,增长2.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3.6亿元,增长3.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18.6亿元,增长2.1%;餐饮收入32.2亿元,增长12.1%。
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7.0亿元,增长0.4%。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6%,粮油、食品类零售额下降0.3%,汽车类下降7.0%。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29.7万户。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市、农户)比上年下降9.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下降2.5%,民间投资下降13.7%。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下降8.6%,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投资下降75.1%。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下降8.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12.1%,其他投资下降10.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2.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7%,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0.1%。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下降5.6%。
表7 2023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市、农户)增长速度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9.6亿元,下降16.1%。其中,住宅投资39.9亿元,下降13.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1亿元,下降44.8%。
全年全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1731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6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下降5.5%。
八、对外开放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4.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出口额21.4亿元,增长21.1%;进口额3.4亿元,下降41.7%。
九、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7.7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0.7亿元,下降9.3%。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共计完成税收92.2亿元,下降14.0%。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民生支出373.9亿元,增长5.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59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比年初增加25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比年初增加237.6亿元。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112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05.2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71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比年初增加63.3亿元。
全年全市保费收入54.6亿元,增长4.2%。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0.4亿元,增长3.1%;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7.4亿元,增长4.6%;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1.0亿元,下降2.9%;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8亿元,增长6.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8亿元,增长11.6%。
十、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8元,比上年增长6.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08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8元,增长9.3%。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8.5万人,减少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3.3万人,增加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4万人,减少5.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7.5万人,增加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0.5万人,增加0.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2.9万人,增加0.8万人。
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3.1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9亿元。年末全市农村五保供养2.3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9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5个。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4675张,收养人数2776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8877.1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407.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412.9万元。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92所,小学283所,普通初中142所,普通高中3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2所。
全年普通本科招生5441人,在校生19705人,毕业生5218人。职业本专科招生3607人,在校生9819人,毕业生3216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79人,在校生21988人,毕业生7042人。普通高中招生16930人,在校生56180人,毕业生17762人。初中招生27844人,在校生87564人,毕业生26277人。小学招生24547人,在校生161136人,毕业生29192人。特殊教育招生95人,在校生472人,毕业生95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64189人。
全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6件,增长35.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比上年增加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3家,增加1家。专精特新企业135家,比上年增加38家。
年末全市有气象台站16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5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市域内,增雨量2.6亿立方米。
年末全市有地震台站7个,市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全年全市未发生M3.0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2023年4月10日代县发生的2.0级地震。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 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出版报纸1种(不含高校校报)、1079.5万份,各类期刊1种、3.4万册。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个,14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和五台山风景区融媒体中心。
全年全市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202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7%。门票收入7.8亿元,增长188.1%。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3908个,床位14838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5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137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7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44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607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837人。
年末全市有体育场地面积701.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2535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329个,球类运动场地7234个,冰雪运动场地2个,体育健身场地4710个,大型体育场馆5个。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8枚、19枚和23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16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4项。全年全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1亿元,增长17.9%。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中型水库蓄水量2551.5万立方米。
全市森林面积3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1%。
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7.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0.4%。
按《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评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9天,14个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48-329天之间。
全年全市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亿元,较上年增长88.1%;农作物受灾面积51.7千公顷,增长37.1%,其中,绝收面积2.1千公顷,减少19.2%。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156起,下降10.3%;死亡171人,下降9.0%。全年全市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57。
注释: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四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单位。
[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按2020年价格计算。
[5]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
[6]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为202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
[7]本公报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林业数据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利局;公路建设、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联通、电信和移动;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忻州海关;装机容量和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忻州供电公司;民航数据来自五台山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旅游、文物、文化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忻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保险行业协会;高等院校教育数据来自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忻州市工业学校、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等,其他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科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地震数据来自市防震减灾中心;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服务、低保和特困供养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