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西安)周至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五)聚焦绿色发展,致力塑造美丽周至新形象。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全域统筹,筑牢生态屏障,厚植绿色底蕴。

  一是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巩固提升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成果。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网格巡山,实施天然林保护与修复162万亩,建立黑河流域监测系统,完成2条峪道峪口综合整治。强化“峪长”责任落实,严防“五乱”问题反弹。深挖生态资源潜力,探索发展林药、林菜、林禽、林旅等林下经济,以发展促保护,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二是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生态管理,巩固全流域水质,提升水安全综合保障水平。支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加快泥峪河水库、县城供水改扩建等45个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养殖污染、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强化河道水质监测,确保黑河、渭河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梳理中小河流、病险水库等薄弱环节,实施一批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提升防洪、排涝、抗旱能力。

  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压实大气污染防治网格长责任,加强常态化监管,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力争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考核任务,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9天以上。大力开展“清洁田园”行动,探索建立“田长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严查盗采砂石和非法倾倒建筑渣土、污泥等行为,提升土壤保护水平。

  四是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设3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成8座生活垃圾压缩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六)聚焦扩容提质,努力开启城乡融合新阶段。坚持以超前眼界规划、工匠精神建设、绣花功夫管理,加快城市更新和重点镇建设步伐,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幸福之城。

  一是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县镇两级规划体系,优化提升村庄规划,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用途管制。坚持集约高效,统筹推进高新集贤园板块、曲江楼观板块优化空间布局,引领产业升级,激活内生动力。统筹推进县城环线、高速公路县城连接段等道路规划建设,织密城市路网。健全规划实施约束机制,加强城市天际线与建筑风貌管控,强化刚性约束。

  二是加快城乡建设步伐。鼓励镇街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哑柏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厚畛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尚村市级培育镇、司竹市级环境提升镇建设,打造2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启动县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筑一体化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新改建农村公路64条,加快实施10千伏及以下电网改造项目,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政府引导、公众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城市治理体系,健全完善路长、楼长、街巷长等治理网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文明县城创建,加强城市道路、农贸市场、流动摊点等综合整治,全面优化市容环境秩序。

  四是提升县城品质内涵。坚持公建与开发相结合、文旅与生态相结合、休闲与经济相结合,推进沙河特色小镇建设,做美城市“项链”、扮靓城市“客厅”。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北环路东段、工业路西段等7条道路,开通县城公交班线,完成排水管网改建19.75公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2个,建设充电桩48个。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建设提升口袋公园、绿地广场各1个。引进星级酒店2个、商业综合体1个,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七)聚焦改善民生,竭力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扎实做好各项惠民实事,全力保障基本民生,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启动县城实验小学建设,建成新区中学、下孟幼儿园,新增学位1290个。实施“名师+”工程,启动“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校27所。完善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推进订单式培养,提高就业率。

  二是深化健康周至建设。建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启动实施县公卫中心、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着眼“治未病”[21],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开展健康家庭、健康机关、健康村庄等“八大细胞”[22]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基层所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三是提升文体事业水平。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在秦腔、书法、绘画等方面推出更多符合时代主题的文创作品,扶持非遗项目与文旅团体、研学机构深度合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进与网络平台合作,通过线上线下一体营销,讲好周至故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县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文体活动的参与度、获得感。

  四是推动高质量就业。充分发挥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平台作用,优化苏陕“点对点”输送机制,拓展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擦亮“金铲铲”“金剪剪”等劳务品牌,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培育技术工人,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baogao/xibei/2022-04-29/160.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