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大平台空间。提升“三园区一基地”平台承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主动承接深圳、大湾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产业空间超万亩、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推进汕头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完成片区首期2090亩用地征收,推动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等产业项目和园区市政、水利配套工程全面动工建设。推进海门临港特色产业片区建设。争取纳入汕头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海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项目上半年动工,推动丰树现代物流产业园、锦泰现代农水产品进出口产业园、预制菜项目落地。推进金浦高新科技产业片区建设。完善园内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中交智造园、正迪沥青等项目建设,力争汕头市创意文具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推进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火法冶炼基础设施,推进贵屿园区提质升级建设、TCL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全面加速产业用地供应。有序推进48宗“工改工”项目,力争完成1000亩以上改造任务。全年新增工业用地供应1500亩以上,新建100万平方米以上的产业空间。
抓好大项目建设。开展“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专项行动,实施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机制,简化压缩项目报建审批手续和流程,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全区谋划储备项目120个,总投资945.41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100个,总投资684.43亿元。加大力度推进华电丰盛汕头电厂二期、华能海门电厂5、6号机组、粮食储备仓库新建(大米加工项目)、中港河半港泵闸重建工程等年度投资136.27亿元的3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更多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推动潮阳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第四水厂及通水管道配套工程等40个专项债项目加快建设。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专项行动,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全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盘子”。
(二)坚持激发内生动力不动摇,高质量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
促进商贸服务发展。推动宝能城市花园、创盛城市广场、希尔顿欢朋酒店等一批商业商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宝湾(粤东)现代供应链产业园落地建设,粤东三科农产品物流园市场部分投入运营。加快潮阳千年古县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粤港国际海门临港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大峰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荐裕通国际大酒店评选金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心谋划提升金灶桥陈村、桥前村“红色侨乡”、山海农耕·乡村振兴海门示范带、铜盂文旅核心示范带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有序推进海门莲花峰风景区升级改造,探索发展海门湾游艇经济。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市“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倍增培育计划,推动荣昌纺织、华能海门电厂年产值超十亿、超百亿。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做好“四上”企业入库工作,培育新增“四上”企业90家以上。充分发挥“政企直通车”、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等作用,开展区领导挂钩企业、服务重点企业等活动,做深做实为企服务。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强化质量认证促进作用,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工业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推动自有研发机构对标市级、省级标准建设。支持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高档服装面料印染技术等36个技改项目。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提升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广东卫康等省级科技专家工作站服务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高质量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窗口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继续做好国有“僵尸企业”脱困出清重组,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工作。贯彻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地模式,切实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持续做好简政放权,推动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职权下放。强化深汕深度协作,积极融入“双区”“双合作区”建设,在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联动举办产业、园区推介会,探索与深圳市共建“飞地经济”。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第二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支持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企业开展出口品牌建设。
优化全要素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国务院、省、市各项暖企惠企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升级改造区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完善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深化线下“一窗通办”和线上“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免证办事”。依托区首贷服务中心完善融资服务长效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贷投放,打造“政务+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大平台,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面电子化,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效益。
实施全环节招商引资。落实“一把手”招商和镇(街道)、区直部门招商引资责任制,瞄准“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目标,与商会、协会联动招商、精准招商。区组建招商专班,配齐配强力量,深入大湾区常态驻点招商。充分发挥“南粤侨创基地”等平台作用,落实侨资企业、高端人才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乡贤回归产业项目加快落地。
(四)坚持强县促镇带村不动摇,高质量打造城乡协调发展新标杆
夯实县域发展基础。贯彻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短板,支持谷饶、海门创建全省中心镇、美丽圩镇示范镇,打造城区和谷饶、和平、海门商圈,增强城区发展承载能力。完善区域路网,加快推进汕汕铁路、京灶大桥、汕南大道潮阳段、汕湛高速贵屿互通等项目建设。推进河溪水库除险加固、和平易涝区治理排涝泵站等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加快供水直抄到户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推动供水配套工程与“三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无缝对接,启动国道324线金浦和平段、省道234线棉北河溪段路面修复提升、省道234线局部道路市政化改造、省道234线西胪波美至河溪西田段路面改造等项目建设。做好40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及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