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抢抓经济恢复发展重要窗口期,用非常之功、硬核之策稳增长促提升,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盯紧项目、狠抓创新,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应对变局、抢占赛道、赢得主动;必须赶超进位、争创一流,推动重点改革大突破、市场活力大迸发、营商环境大改善、城市能级大提升、资源要素大集聚,奋力争上游、当标杆;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持战略眼光,把握大局大势,深谋长远之事,一张蓝图干到底,让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稳、后劲更足。
今年要重点抓好七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紧紧扭住工业投资、招商引资、新增工业用地、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指标任务,走好走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抓工业投资。持续做大工业投资总量,确保全年实现工业投资超43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2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做强新材料产业,从细分领域突围,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贝斯特薄膜用功能性母料、皮恩希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东方雨虹砂粉科技汕头项目、大千科技功能性亲水界面高分子新材料项目落地。做大新能源产业,坚持新能源开发应用和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联动发展,主动融入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正超电气等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服务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关键领域电子元器件的研发,以超声电子为龙头,带动产业技术层次全面跃升。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粤东医药销售总部,支持仙乐健康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进美宝制药现代中药制造研发及配套项目。前瞻布局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促进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产业转型升级。
掀起招商引资热潮。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坚持“一把手”招商,综合运用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等新模式,紧盯央企、行业百强和领军企业,抢抓深汕深度协作契机,充分发挥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平台作用,争取招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龙湖。分解下达招商引资线索信息清单和目标任务清单,建立“线索研判+项目初筛+专班跟进+集中签约”机制,全年实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90亿元,落地项目投资总额60亿元。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的政策要求,完成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400亩的目标。推动园区土地扩容,启动龙湖现代产业园区新溪片区、万吉工业区共约2230亩土地征收工作。用好存量土地,盘活低效用地,科学制定土地出让方案,推进万吉工业区、新津水厂片区、龙湖现代产业园外砂片区和粤东物流总部新城物流产业区共12宗约248亩土地出让。抓实“工改工”改造,一宗一策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完成年度1000亩改造任务,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优化现代产业项目认定规则,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解决企业增资扩产用地难题。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龙湖现代产业园区外砂片区“一横五纵”[8]、万吉工业区珠峰路、龙江路等道路工程,尽快启动新津水厂北片区基础设施及南翔路建设,确保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年度投资超10亿元。加快完善水、电、气、供热等要素保障,优化园区布局,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持续强化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将全力支持汕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科技政策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龙湖创建重点实验室,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升级。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力争建设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区域标杆性品牌创新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和科普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面对面交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开展“三新两特一大”等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3+N”服务[9],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家。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力争强度达到1.65%。
培育创新人才。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龙湖区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工作方案,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始终把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培育更多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工匠型”人才。积极承办高水平“双创”活动,提升全球潮人工业设计大赛影响力。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
(三)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消费对经济循环起着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我们将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入手,培育更多新的、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