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招大引强。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一把手”抓招商理念,制定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和县领导带队招商方案,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每个镇(场)和县直经济部门每年招引1—2个“打粮食”的实体经济项目,着力营造大招商格局。主动对接大湾区、打通海西区,积极承接厦漳泉、珠三角产业溢出,围绕先进材料、新型陶瓷、特色现代农业等产业链,力争招引一批“链主型”企业、上市公司、总部企业。压实驻外招商队和各镇(场)等主体责任,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依托省直、市直机关推介招商,确保完成市下达的新签合同项目计划投资额45亿元以上的招商任务,其中力争引进1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强化服务意识,认真落实“一站式”服务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确保项目签约快、落地快、建设快。
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持续改善城乡面貌
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做强农业,致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加快推进省级蜜柚产业园(扩容提质)项目和茶叶产业园核心加工园区建设,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新增家庭农场2家以上,培育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乡土专家。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深化驻镇帮镇扶村,持续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客家预制菜、油茶、丝苗米等特色产业,抓好三河镇汇城村等4个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全县24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10万元。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健全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新增撂荒耕地;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3月底前完成枫朗、百侯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陂、枫朗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垦造水田指标800亩以上,确保完成市下达粮食播种任务。保障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优化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发展农村电商。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抓好“五大振兴”,用好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和省“1+2”对口支援政策,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坚持以点带面、融合发展,打造红色三河、古镇百侯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湖寮镇莒村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升级西河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7个镇级点和196个村级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域推进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供水水质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范农村建房,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实施洲瑞、大东、百侯、枫朗、银江等镇级自来水厂提升改造工程,完成6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好银江水和汀江支流虎市段等中小河流治理以及中央红色交通线崩岗治理和梅潭河驳岸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危旧桥梁改造。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积极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加快三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作,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农旅新业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促进移风易俗,建设良法善治乡村。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努力形成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大埔经验。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科学编制县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工作。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县城27个老旧小区及周边基础设施改造。完善城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北环路自来水工程及路面提升改造、城区截污管网、县城第二水质净化厂、第二自来水厂及管网和第三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推进湖寮镇幸福城壹号、万安苑等“三旧”改造项目,实施西湖公园片区、白云桥片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新区新城建设,打造山水宜居客家城。坚持建管并重,下“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停车场项目。抓好智慧县区新基建,新增200个5G基站,实现县城区域连续覆盖。加快推进城区居民燃气安全装置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山丰水库收尾工程建设,保障县城饮水安全。推进茶阳镇历史文化名镇改造和百侯镇历史建筑加固修缮项目,抓好百侯、茶阳、三河镇历史文化名镇和西河镇车龙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申报工作。完善3个示范圩镇、14个宜居圩镇建设,扎实推进高陂县域副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打造高陂光德桃源陶瓷产业、百侯文化旅游业、西河现代农业、枫朗茶叶产业、湖寮蜜柚产业等专业镇特色镇。持续巩固提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成效,城区80%的村(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四、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全面发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改革攻坚。对标《梅州方案》,把握融湾机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改革,持续巩固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突出“用户思维”,转变作风、靠前服务,推进联审联批改革,全力破除审批领域“中梗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整合15家国企分门别类并入城投、客风旅游、基投三大集团公司,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国企以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依法参与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信用大埔建设,助企纾难解困,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