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旅商贸促进消费增长。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复苏,加大新“梅江八景”宣传推广力度,推出重走苏区红军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行、客家文化体验游、生态乡村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举办“金山圩日”“车尾箱集市”等特色活动,支持客天下申报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西阳艺术村落,积极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筀竹民宿群为中心,谋划实施国际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户外装备产业园,推动南粤古驿道梅江古道沿线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落实国家和省、市促消费政策,引导商家开展促销活动,推出更多定制化消费产品,扩大汽车、家电、零售、餐饮等消费。支持企业拓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业态,大力发展金融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康养、母婴、家政等产业发展。
(三)坚持创新创业创造并举,加速新旧动能转化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辖区企业设立或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用好嘉应学院创新资源建设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和中心。整合集聚科创优势资源,支持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客天下创业岛等平台发展,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导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工作。
培育高成长创新企业。落实创新普惠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融合。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组织企业申报省科技“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市应用型科技专项资金,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坚持“育苗造林”,新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推动创新标杆企业实现新突破。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计划,推动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市“1+N”人才政策集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引才机制和保长远的留才机制,以“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围绕实体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实施“引智强企”工程,靶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人才来梅江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把智力转化为资本。立足山区实际,充分挖掘“候鸟”人才资源,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与湾区共享高端人才。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培训孵化集聚基地和人才公寓建设,“一站式”解决人才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四)坚持效率效能效益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加快衔接湾区规则、对接湾区机制,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政府。对标深圳、广州营商环境改革5.0举措,结合实际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用户思维”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提升综合监管执法效能,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服务营商”的意识,实施“免费梅江”系列行动,深化暖企、稳商服务,用好“马上办”、政银企对接、“一起益企”等工作机制,办好省工信厅“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分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坚决整治“慵懒散慢”“吃拿卡要”“微笑不服务”等行为,拆除各种“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营商环境监督员,为营商环境“挑刺”“献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举措落实。深化简政放权,推进下放镇街职权动态调整和后续管理职权下放。进一步理顺优化园区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合理撤并“小、散、弱”事业单位。持续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做好首席数据官试点工作,建设“数说梅江”数据看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稳定财政收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国企资本运作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撂荒复耕生产长效机制和乡村建设管护机制,落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任务,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等工作。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出山融湾入海,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合作,密切与厦漳泉、汕潮揭等沿海城市的互动,注重与赣南、闽西等周边地区的交流,谋划建设粤闽赣会展中心,争取粤贸全国等活动在梅江设分会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办好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梅江区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乡贤、侨胞回梅江投资兴业。引导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优惠政策,稳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出口。“一企一策”支持线艺、志浩等重点外贸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价值颜值增值统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百姓创业就业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强化辐射带动效应。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和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后发优势补齐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方面短板,推进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设施升级,改造17条市政道路,下大力气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等“城市病”。突出精致建设与精细管理,深入实施“两美”行动,打造30个绿美小公园,提升改造43个老旧小区,继续推进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清零行动,全域开展铁皮瓦、广告店招、缆线等专项整治行动,纵深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改革,巩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成效,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