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优城市经济。树牢经营城市理念,积极引进企业总部、高端商务和商贸物流产业,激活城市经济、总部经济、高铁经济,不断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大蛋糕。加快天虹购物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大力推进华侨城、大新城传统商圈提升,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优化休闲、购物、旅游、餐饮、文化等城市消费经济产品供给,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
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年度投资55.59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梅龙高铁建设和汕梅高速改扩建,争取瑞梅铁路上半年动工、龙岩武平至梅州高铁年底开工,推进蕉岭至丙村铁路和平蕉大、梅永高速前期工作。加快东西部快线建设,抓好205、206国道改造工程,推进一批县道升级改造、主村道“单改双”拓宽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推进梅江干流(梅县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韩江(梅县段)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南口镇瑶上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五)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举一反三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强化源头防控,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五清”行动,加大污水管网建设投入,全面实施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完善能耗“双控”和统筹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加快建设梅江水系碧道,打造“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生态景观廊道。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严格落实“林长制”,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推进防火林带建设和山地林分改造,高质量建设水源林。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实现山林增值、林农增收、生态良好。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丙雁松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快客都人家二期、三期建设,力促客都人家、南寿峰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经济带。积极配合“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和客家山歌名家培养工程,做好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有序开展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修缮,系统提升同怀别墅及周边环境,活化利用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质量创作《九龙烽火》山歌剧,擦亮“红色苏区”品牌。
(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聚力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功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第二轮“区管校聘”,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优化中小学学区布局调整,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实施名教师名校长示范带动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普及设立镇级教育基金,营造崇文重教的氛围。
稳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改革,提升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促进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粤东医院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区中医医院综合大楼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谋划推动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注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拓展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合理配置。加快发展普惠型养老、托育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三孩”配套政策落实,提升全生命健康周期医疗服务水平。
尽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滚动实施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深化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精准救助城乡特困群众。扎实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覆盖面。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稳步推进足球运动改革发展,全力配合足球特区创建,切实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七)聚力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从严从实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要求,继续压实“四方责任”。规范化推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确保各专班职责明晰、保障有力、应急有备、闭环有效。常态化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统筹做好疫苗接种,筑牢免疫屏障。精准化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全面落实隔离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做好医疗救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队伍的培训演练,完善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