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创新创业,打造“最美”动力引擎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落实落细“甪端”计划,实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新增创新型企业1300家、市级以上“瞪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25家,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长超1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9%。出台人才新政,办好东吴双创峰会,新增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45人、市级以上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种子项目260个,新增区级科技领军人才100人、高技能人才4000人。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建成东吴人才公寓等4个人才公寓项目。
二是培植创新平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建设长三角检验检测认证基地等项目平台。全面开工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积极谋划建设高端医药城,配合共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实施科创载体“333”提升工程,提升吴中科创园国家级孵化器能级水平,新认定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4家,新增科创载体超130万平方米。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新增智能示范工厂(车间)5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落地运营苏州·清华(北京)离岸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苏州智能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大院大所,新引进10家以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成苏州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65件。
三是培优创新生态。主动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积极参与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的创新集群。度假区以太湖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强化科创要素导入,用最好的生态环境集聚最优的创新资源。经开区以太湖新城为核心,推进苏州湾数字经济街区建设,打造环太湖数字产业集聚地。高新区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为契机,加快布局研发载体、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科研院校落户。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扎根计划,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资金引导作用,让成长型科技企业真正在吴中“扎根”。升级“东吴贷”,设立2亿元规模综合金融资金风险池,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让创新在吴中更有希望。加强协同创新,深化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活动,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助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接,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亿元。
三、聚焦真山真水,绘就“最美”生态画卷
一是擦亮生态底板。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敏感区保护,统筹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加强蓝藻防控打捞能力建设,提升太湖“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水平,确保太湖安全度夏。落实河湖长制,完成劣V类水体整治45条,确保10个国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开展澄湖湖心断面优Ⅲ水质提升工程。新、改建污水管网25公里,建成排水达标区1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8个。疏浚整治河道100条,建成生态美丽河湖50条、生态河道15条。落实“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工业废气、施工扬尘等精准管控,持续推进吴中静脉产业园、光大能源提标改造,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持续提升。强化土壤安全利用,稳妥推进4个重点地块土壤管控修复。全面完成第二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狠抓问题整改,确保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二是锻造低碳长板。始终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谋划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有序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加速推进宁德时代、百度自动驾驶等绿色产业项目,建成吴淞江燃气轮机等高效能源项目。精准实施能耗控制,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倒逼“三低两高”项目腾退,整治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作坊)200家。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生态修复为附加条件的供地机制,创新“产业跨区合作”收益共享机制。依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科研力量,构建生态技术应用研发体系。
三是打造绿色样板。认真落实《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编制完成《太湖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太湖生态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标准推进太湖生态岛建设,打响“太湖美”城市名片。有序开展村庄更新,改造沉思湾等3个村庄。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推动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岛环岛湿地带修复、畅水治水等重点项目,推广有机肥应用,筑牢优质生态基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一批景观林海,建设一批动物栖息地。建设生态岛环境监控及自然资源监测平台,新建水质、大气监测站点14个。建设碳通量观测塔,在全省率先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和碳通量监测能力。建设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争创国家EOD模式试点、省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建设试点。
四、聚焦宜居宜业,焕新“最美”城乡颜值
一是做优做强城市功能。紧扣“三区三片”改革,加快落实“三线”划定,推进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做好综合交通、地下管线等专项规划,启动度假区、经开区、高新区区域性总体规划编制,推进全区村庄规划编制。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风貌,开工建设宝带桥南公交枢纽工程、国家地方志江南分馆,完成宝带桥·澹台湖国家文化公园升级改造,一体推进大运河文化街区和国际研发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吴中城市新客厅”。有序推进太湖新城开发建设,开工建设复星健康蜂巢、中建科技文化综合体,建成投用360剧场、歌林公园东区,高水平打造“未来城市新中心”。合理把握经营性用地上市节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城市更新,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0个,新、改建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317亩。强化防洪能力建设,优化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实施澄湖西岸岸线、浒光运河整治。完善交通体系,积极打通断头路,开工建设东山大道改造、东欣路改造、文溪路东延、枫津南路南延等项目,加快推进南湖路东延、长江路南延、尹山大桥改扩建等工程,建成通车独墅湖第二通道、金枫立交匝道,配合做好轨交7号线、通苏嘉甬高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