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2022年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性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再绘新蓝图。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加大经济组织力度,确保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聚焦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短板,谋划建设一批政府性投资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170亿元以上。用好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补贴等外贸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离岸贸易、跨境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支持苏美达、车享购等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试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71亿元。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帮助企业获得100亿元以上融资支持,助推汇通达、赛特斯、大汉软件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地标产业,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四区同创”为抓手,加快建设文旅企业总部集聚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0亿元、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旅游产业总收入达260亿元。做大支柱产业,加快新街口金融商务圈建设,重点引进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业态,集聚总部型金融机构50家左右,现代金融产业增加值达260亿元;鼓励商业综合体、品牌专卖店拓展线上业务,丰富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商业新模式,新增一线品牌20个以上,高端商务商贸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做强新兴产业,发挥矽力微、鱼跃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玄武集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收入达580亿元,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260亿元,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25亿元。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强化项目核心支撑。精心筹备金秋经贸洽谈会、软件博览会、进口博览会等品牌展会玄武专场招商推介活动,推动椿年健康等项目签约落地,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60个,招引市级总部企业3家。全力抓好103个、总投资988.7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56亿元。开工建设招商局江苏中心、徐庄创智荟等项目,加快推进“玄武之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创中心、铁北创新产业总部经济示范园等项目,建成中央路224号总部经济大楼、和昌魔法森林等项目。加大地块出让开发力度,启动长途东站地块低效用地、经五路公交场站用地开发利用,确保双拜巷、珠江饭店等地块成功挂牌。

  (二)聚力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再谱新篇章。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突出创新引领、消费促进工作主线,全力建设创新高地、消费热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组建各层次产业联盟、企业联盟、创新联盟,举办南京创新周玄武专场、珠江路城市硅巷创客节等活动,创成市级创新示范区,进一步造浓全域创新氛围。大力推进科创载体建设,整体谋划部队停偿载体和中科院“一院四所”[18]搬迁后的空间利用,推动中山大厦、华海数码广场等载体向创新创业空间转型,新增硅巷载体15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引导硅巷载体设立企业投资基金超18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人才服务方式,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培育工程,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每万户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超130家,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实效性合作,推进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支持省农科院建设农业种子资源综合基因库,建成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临床前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

  深入激发消费活力。持续推进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建设,推动消费潜能由老城向新城延伸、由核心区向重点板块扩展。以文化、旅游与消费融合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德基三期、百子亭天地、嘉佩乐酒店等重点商业载体建设,增强核心商圈消费吸引力。以整体打造、片区联动为方向,坚持载体更新、业态转型、形象提升并举,加大中山门大街沿线曼度年华、钟鼎名悦广场等商圈整合力度,壮大街区消费规模。充分发挥招商局江苏中心牵头作用,加快星河COCO City、宝龙城、复地豫园商业街等载体建设,完善消费网点布局,加快打造红山新城高端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特色消费,开展15分钟便民消费圈试点,组织10大消费活动评选,培树婚庆消费品牌,打造更多烙印“玄武标识”的消费载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在街道设立“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线下服务专窗,持续深化“一件事”改革[19],实现企业开办全程免费、半日办结。充分发挥“宁企通”[20]惠企服务平台作用,落实各类惠企措施,探索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促进市场主体加速涌现。深入推动质量强区建设,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做优做强“质量小站”。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区创建,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质效。深化区属国企改革,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优做强五大区属国资集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2022-04-29/18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