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亿元、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3.1亿元、增长10.4%,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4亿元、增长0.1%。
年末,全区共有银行机构8家、保险机构3家、小贷机构1家,保费收入1.53亿元。
九、教育、卫生与文化科技
年末,全区有法人中小学校2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单设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单设小学5所;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10所;归属乡镇中心校管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1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附设学前班10个(含村小幼儿班)。在校学生27522人,其中在校高中生2927人、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3553人、在校初中生7730人、在校小学生13312人、在园幼儿5126人;教职工2716人。全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比例92.5%。
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共24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个,公立二级乙等综合医院1个,公立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民营医疗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0个;全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543张,实有病床162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471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61人。
年末,全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标准村级文化室84个,区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广播“村村响”205个、电视“户户通”9292户、文化院坝94个、农家书屋10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7项,区级28项。
年末,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7户,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1.2亿元。
十、人口和就业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36.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4.6万人,城镇人口11.6万人;常住人口2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万人,乡村人口13.9万人。城镇化率40.09%、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2901人、出生率8.0‰,死亡人口22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男女性别比106.5。
区本级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9.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2.3万人,城镇人口7.1万人。
全年区本级城镇新增就业408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开展返乡创业培训420人,劳务品牌培训975人,企业“以工代训”1167人。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532元,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26828.4元、增长8.6%,经营净收入6530.8元、增长12.1%,财产净收入2428.2元、增长10.1%,转移净收入5744.6元、增长4.5%。人均消费性支出24592.1元、增长7.5%。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8422.7元、增长8.5%,人均居住支出3232.2元、增长1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826.7元、增长5.8%。
全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93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8518.3元、增长11.9%,经营净收入7949.0元、增长10.8%,财产净收入780.5元、增长9.6%,转移净收入2545.2元、增长5.7%。人均消费性支出14575.9元、增长10.7%。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5452.9元、增长9.0%,人均居住支出2347.9元、增长14.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006.4元、增长16.5%。
全年区本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6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参保人数0.5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01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1413人,参加失业保险0.97万人次,参加工伤保险1.31万人次。
区本级现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3个,养老服务机构数11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险人数12395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3255人,农村低保对象9140人;户籍人口中的特困供养人员1633人。
注:
1.公报中个别数据未经上级主管门和统计部门认定,正式数据以《前锋统计年鉴-2022》为准。
2.公报中“全区”指行政辖区,“区本级”指不含经开区核心区及划转经开区管辖的奎阁街道、新桥街道、护安镇。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作机械调整。
5.公报中林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项目投资、对外贸易、招商引资、财政、税收、教育、卫生、户籍人口、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区自规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区交通局、区邮政局、区商务局、区经合中心、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教科体局、区公安局、区文广电旅局、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区卫健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和单位,其余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