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投资额分别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2%、19.6%、9.21%、28.4%、5.0%、5.4%。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02.3%。
七、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6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3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48万元,同比增长-0.77%。其中,税收收入8435万元,增长-15.3%;非税收入11013万元,增长14.2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589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2.57%,教育支出增长10.02%,农林水支出增长-5.75%,城乡社区支出增长73.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61%。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2272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6.9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44319万元,增长16.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715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2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67828万元,下降0.26%;涉农贷款余额369135万元,下降4.85%。
年末保险机构数11个,其中财产保险9个,人身保险2个。从业人员338人,全年保费收入2.33亿元,赔付支出6929.45万元。
八、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7.6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3.1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2.89,比上年下降0.05。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23.2元,比上年增长4.8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02.2元,增长6.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4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4%。当年安置退役士官4人。年末共有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927人,其中本年安排149人。全年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7.24万人,其中组织输转6.38万人,输转脱贫人口3.72万人(累计向青岛、福州、等地组织输转1286人,其中脱贫人口599人);实现劳务收入18.0亿元。全年全县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389人,各类工程在建项目吸纳就业856人,全县累计就近就地就业务工人员2.03万人。累计兑现发放务工奖补资金320.67万元,收益工厂(车间)36家,发放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奖补资金134.49万元。
年末全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9户50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93户26466人,城镇特困供养22户22人,农村特困供养2609户2685人。
年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19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0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421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15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295人。
年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1141人,保险费收入9316.512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35人,保险费收入6218.49万元。年内门诊诊疗22.88万人次。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财政科技投入3494万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18亿元。全县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科技特派员年末人数96人。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143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量136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权量3件。年末注册商标拥有量951件,其中本年注册成功136件。年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家。
全县共有普通高中4所,专任教师874人,年末在校学生5781人,当年招生2054人,毕业1754人。初级中学12所,专任教师652人,年末在校学生5716人,当年招生2027人,毕业2136人。小学35所,专任教师1306人,年末在校学生20005人,当年招生2598人,毕业2783人。九年制学校12所,专任教师518人,年末在校学生5366人,当年招生1501人,毕业101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36人,年末在校学生1217人,当年招生374人,当年毕业51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5人,年末在校生78人,当年招生2人,当年毕业10人。各类幼儿园160所,在园幼儿105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9.32%。全县当年本科上线人数1555人,本科上线率79.87%。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国有转企改制演艺企业1个,从业人员30人,全年演出108场次。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4.5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520件。农家书屋1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终端接收站点217个,乡村舞台217个,城市数字影院2家。
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23%,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8780小时,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23小时。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9.23%,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6100小时,全年制作电视节目970小时,广播电视从业人员38人。
全县有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1个、AA级景区3个,旅游业从业人员2200人。《渭水医魂》《公民张三》《渭河源小夜曲》《吉祥颂》《红火渭源》等一大批文艺精品脱颖而出,拍摄了《花开渭源别样红》《羌蕃鼓舞》等纪录片;音诗画佳作《高高的元古堆》搬上舞台,得到观众一致好评。举办了“红火渭源闹元宵”、“非遗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五一五天乐”、“粽香端午”、拥抱春天 有你“筝”好—风筝赛、“红火渭源 翰墨飘香”全国书画名家走进渭源、“七一”“国庆”文艺汇演等重点文化旅游活动59项。依托渭河源文旅投、科奥文创等企业,研发灞陵桥系列水晶内雕、炭雕摆件、木质拼装产品和知名建筑物等文创产品14种,传统非遗和农耕作物手工类产品30余种,实现产值1.2万元。制定《渭河源国家AAAAA级创建工作方案》,5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