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保持稳定。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65亿元,下降3.2%,其中税收收入37亿元,下降5.1%,税收占比79.3%。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23.59亿元,增长6.4%;其中住户存款566.64亿元,增长20.7%;企业存款398.58亿元,增长13.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91.71亿元,增长10.8%;其中短期贷款263.93亿元,增长2.51%;中长期贷款490.18亿元,增长13.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动能释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2.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36.5%。招引科技型企业65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启动实施数字经济、“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2个、“上云用数”项目105个、“数字画像”诊断项目170个。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车间17家、扬州市级智能车间12家。深化校企、院镇协同创新,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升级出台“凤来仪”人才政策3.0版,启动“凤来仪”人才创享社区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获批国家级人才4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东区普通高中主体完工,实验小学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振兴幼儿园建成投用,10所学校210间教室完成健康照明改造。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减轻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87.5%,居扬州首位。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61.36%,省现代化小学比例100%,省现代化初中比例100%,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比例75%。全市各类学校93所,招生14596人,在校生58022人。其中:幼儿园44所,招生3355人,在校生12165人;小学28所,招生8079人,在校生36575人;初中16所(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招生3738人,在校生11211人;高中4所,招生2650人,在校生7952人。3-5周岁幼儿毛入学率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79%。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省、扬州市特级教师25人,扬州市中小学特级班主任7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才培养对象7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87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3833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50小时,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影放映单位10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9个,全年艺术表演观众6.71万人次,文物展览参观16.88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69.92万册、件,书刊文献外借50.71万册次。
疫情防控精准有力。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成投用方舱医院、核酸小屋、健康驿站。严格落实“二十条”“新十条”等政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加强医疗物资储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健康、防重症、保稳定、促发展协同推进,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省人民医院扬州分院正式挂牌,人民医院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通过三级中医医院创建省级评审。“省健康促进市”创建通过扬州评审。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06个,比上年增加7个;拥有床位数3043张,减少5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258人,增加13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470人,减少1人。全年诊疗212.13万人次,增长2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10个、游泳池馆10个,教练员29人、等级裁判员203人、等级运动员352人。全年运动员获奖牌总数92枚,举办体育竞赛表演105次。承办全国棒球锦标赛、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垒球项目等体育赛事,组织文体活动350场。完善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和学校文体设施2729个,全市体育人口达26.2万人。
十、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首轮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制定城市更新提质行动总体方案、“古城见古、滨江见江、城市见市”专题行动方案。统筹实施城建十大工程。完成三河片区概念性规划,推进大码头片区开发。完成江城路宝能段改造、红旗路西延,实施工农路管网综合工程、西园北路综合提升工程、学军路和石塔路积水点改造。完成危房解危1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个,面积达12.2万平方米。统筹推进龙山生态新城规划、征拆、招商等工作。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小区管理等15个专项整治,治理城市顽疾,提升城市形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顺利接受省级测评。
乡村振兴彰显特色。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打造“两横两纵”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重点项目51个。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打造S353沿线农村环境靓丽风景线,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0个。推进9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建设,建成扬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新型农村社区6个,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3条、省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精品企业12家、省农耕实践基地2家。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36个行政村实现小微权力清单制全覆盖,乡村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生态环境富有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污染防治工程项目129项。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开展企业排放、餐饮油烟、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专项整治,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993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9.2%,PM2.5浓度30.6微克/立方米。实施仪扬河大桥、胥浦河管桥等国省考断面溯源整治工程,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稳步实施,建成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分布式处理设施和42个行政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三元沟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网格体系,完成绿化造林3400亩。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处。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