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法治之本。坚持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使命追求,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确保政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大兴实干之风。把能力提升作为实干的基础,大力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聚焦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系统思维和自律能力提升,着力打造专业、创新、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围绕发展中心任务,聚焦工作难点堵点,持续深化专班攻坚。坚持实干导向,强化结果运用,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绷紧纪律之弦。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之以恒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扎紧“笼子”,让干净干事、清正廉洁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
各位代表!无限美好仍需“跋山涉水”来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制造强区、生态新城”建设目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新时代石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三高四新(P1、P5、P6、P10):“三高”指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四新”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2.“1+4”产业体系(P2):“1”是指轨道交通主导产业,“4”是指功率半导体产业、永磁动力产业、数智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
3.“四上”企业(P2、P8):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四类企业的统称。
4.门前三小(P4):家门口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
5.双减(P4、P14):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6.“151”化债机制(P5、P14):株洲市创新推出的有关更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 1 个协议、5 个机制、10 个工具,涵盖公益性资产置换和管理、土地整理委托服务、平台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
7.三保(P5):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8.“38331”(P7):即株洲市提出的以打造“三个高地”为总抓手,抓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五好’园区建设、‘四个十大’、湘商回归”八项工作,强化要素、政策、能力三大保障,打好改革、防范化解政府债务、生态环保三大攻坚,奋力实现“一突破、两进位、三覆盖、六倍增”这一目标。
9.“六稳”“六保”(P7):“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0.一主多元(P8):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功率半导体、数智制造、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
11.民营经济 10 条(P8):即株洲市 2022 年 1 月颁布实施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
12.招商引资“28 条”(P8):即株洲市 2021 年 11 月颁布实施的《株洲市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助推“三个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
13.“五好”园区(P9):即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
14.人才 30 条(P9):指株洲市 2021 年 9 月颁布实施的《关于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 30 条措施》。
15.“6+4+1”(P9):田心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总任务内容,即建设和提质 6 条道路、4 个学校、1 个公园。
16.三生融合、三态协同(P9):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
17.五治理一革命(P13):即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空心房、治理村容村貌、治理陋习和厕所革命。
18.“三变”改革(P13):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9.双随机、一公开(P13):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0.15 分钟便民生活圈(P13):指居民在出门 15 分钟步行路程的社区生活圈内,具备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服务功能和日常生活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21.“N 合一”机制(P14):指政府整合信访维稳、退役军人管理、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以及反恐怖等各类社会综合治理资源,创新建立一个集各类风险管控工作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机制,实现部门联合、职能整合、资源聚合、手段融合,对各类风险实行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