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04.85万吨,货物周转量22534.5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完成客运量179.03万人,客运周转量14322.5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5%,个体私营运输业快速发展,承担了全县82%以上的营运量。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定恢复。202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亿元,同比增长8.7%,比全州(5.5%)高3.2个百分点。从人均消费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22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59元。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全面增长:其中完成批发业销售额10亿元,同比增长21.2%;零售业销售额33.2亿元,同比增长8.1%;住宿业营业额1.85亿元,同比增长21.5%;餐饮业营业额8.35亿元,同比增长14.1%。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4.7%;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35亿元,增长6.8%。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支撑经济增长0.37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22年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比上年增收2550万元,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3.14亿元,比上年增收1729万元,增长5.8%;非税收入累计完成1.33亿元,比上年增收821万元,增长6.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0.04亿元,比上年增支6500万元,增长3.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8 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1亿元,比上年增长8%;卫生健康支出2.88亿元,比上年下降1.9%。
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44亿元,比上年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支撑经济增长0.1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2.45亿元,增长13.7%;各项贷款余额63.94亿元,增长20.9%。
八、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和旅游业
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教育事业持续全面发展。财政对教育支出达3.19亿元,分别占GDP和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11%和15.94%。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6所,与上年持平。其中:中职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9所(下辖教学点22个),幼儿园68所(民办幼儿园12所)。在职在编教职工1613人,其中专任教师1557人。全县在校学生15584人(公办学校学生),比上年减少723人,其中普通高中2044人,比上年减少47人;职业高中363人,比上年减少8人;初中4169人,比上年增加5人;小学6982人,比上年减少582人;在园幼儿4085人,比上年增加108人(公办幼儿园2026人、比上年减少91人,民办幼儿园2059人比上年增加199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98.88%,比上年度增长2.7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95%,比上年度增长0.2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7%,比上年度增长1.69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财政卫生健康支出达2.87亿元,分别占GDP和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8%和14.34%。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16 个(不含个私诊所和村级卫生室)。其中:医院 14 个(含 10 个乡镇卫生院、 1 个民营医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164 人,比上年增加 20 人、增长 0.17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3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7.79 人、医生 3.29 人;有病床 948 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 6.34 张。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卫生健康建设成效显著,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续开展,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增强。
文化、体育事业及大众健康活动蓬勃发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村(社区)活动场所8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39个。全县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庙)、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三清阁、华峰山塔林、白塔、毕昌杰烈士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南塔、玉皇阁、无住禅师衣钵塔、慧光塔、中屯字库、戌街关圣宫、毕昌杰烈士铜像及纪念碑、北宸阁);一般的文物点34处。现有可移动馆藏文物312件套,其中三级及以上珍贵文物21件、一般文物100件、资料文物191件。全县现有化佛山、彝和园、茅州古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2022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173.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9亿元。有各级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6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6人、县级110人。全县共发展彝族刺绣店100多家,年生产销售彝族刺绣产品4.5万余件,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彝弦制作年产值600余万元。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081万元,同比增长12.3%,占GDP的比重达0.89%。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进程加剧;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1219人,比上年减少559人,下降0.28%;全年出生率6.88‰,死亡率7.01‰,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1.43‰提高至-0.12‰。其中:城镇人口94957人,占总人口47.2%(即户籍城镇化率),分别比上年增长4.28%、提高2.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06262人,占52.8%;男性人口103052人,占51.2%,男、女比例为105:100(以女性为100),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6873人,占18.3%;全县共有民族35个,其中:少数民族34个,少数民族人口49308人,占总人口的24.5%;彝族人口46827人,占总人口的23.3%。全县总户数为65181户,户规模为3.087人/户。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50919元,比上年增加4964元,增长8.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接近7万元大关,为69678元,比上年增加7146元,增长8.9%;全县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9692元/人,比上年增加7147元,增长8.7%。2022年全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12元,比上年增加1659元,增长7.2%。其中:农村居民14940元,增加1093元,增长7.9%;城镇居民45382元,增加2286元,增长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