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创业平台成功搭建。积极引导企业创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全年专利授权188件,比上年增长69.4%。
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家,比上年增加14家,其中:医院、卫生院5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村卫生室247家,诊所57家;拥有床位3429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817人,比上年下降0.8%,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34人,增长3.5%;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464人;注册护士1729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4‰,比上年下降1.0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19‰,比上年下降1.73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分级分类落实来酉返酉人员和重点人群疫情防控管理,严格管控聚集性活动,共排查人员6.37万人次;全面核酸筛查,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累计检测核酸样品39.03万人份;全县3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1万人次;备有隔离房间1771个;安全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共设41个接种点,全年累计接种疫苗113.70万剂次。
十、乡村振兴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乡村短板和弱项,投入资金8.9亿元,实施项目787个;优化调整选派134个驻村工作队和411名驻村干部,持续深化致公党中央、山东东营、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江北区各层面帮扶;动态监测排查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530户1878人。全县监测对象共1692户6136人,其中已消除风险751户2882人,未消除风险941户3254人。新发展产业基地12万亩,完成订单农业面积50万亩,培育或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余家;安排7500万元继续扶持脱贫户、边缘户自主发展产业。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安排公益性岗位1.38万个,引导外出务工稳岗就业26万人,兑现外出务工交通补贴343.48万元,惠及脱贫人口3万人次。协调山东省到位帮扶资金5811万元,实施项目41个;江北区对口协同发展帮扶资金5086万元,实施项目21个;致公党中央帮扶实施项目16个。完成扶贫产品认定1729个,完成消费帮扶3.69亿元,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西洽会、西旅会,成功签约投资项目25.05亿元。
成立花田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组和30个工作专班,建立指挥、帮扶、责任、监督4大体系,推进152项具体任务。以花田乡乡村振兴示范为中心,全面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围绕“一圈三区多节点”农业产业总体布局,坚持“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景观化、沉浸式”方向,以油茶产业为主导,构建“1+9+X”农业产业体系,新发展油茶、茶叶等各类产业12万亩,累计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40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0家、专业合作社1896家,注册涉农商标1166件,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引才计划”,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县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个,带动就业创业910人,发放创业扶持担保贷款1744户3.4亿元。开展“三回三讲三干”,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760 余人,开展“百技千家万户”培训行动,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万人次,开展技能人才评价、专项能力考核6125人次,组织5个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技术团队,42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5名市级“三区”科技人才、106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厕所、垃圾、污水、农药、化肥、农膜、人居环境、零碳“八个革命”。完成户厕改造1205户,收运处理垃圾7.54万吨,回收农膜621吨;实施“药肥双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90.8%以上;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战略储备林等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完成建设营造林12.5万亩。新评选乡贤示范172名,创建市级文明村镇7个,评选 “星级文明户”1820户、“洁美人家”3107户、美丽庭院300个。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放映农村惠民公益电影3394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余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3.0%;衣着类价格上涨0.8%;居住类价格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2.7%。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6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74元,比上年增加2651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785元,增长8.7%,其中食品支出6963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7.10平方米,下降0.5%。
图7 2011—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7元,比上年增加1267元,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4494元,家庭经营净收入4768元,财产性净收入284元,转移性净收入3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21元,增长10.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325元,增长9.2%。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9.2辆,比上年增加1.2辆;拥有摩托车46辆,减少3辆;拥有洗衣机86台,增加3台;拥有彩色电视机115台,减少2台;拥有电冰箱(柜)69台,增加1台;拥有热水器54台,增加1台;拥有空调3台,增加1台;移动电话250.5部,增加14.5部。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57.41平方米,下降0.1%。
图8 2011—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全县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9.39万人,比上年下降0.1%;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4.61万人,增长0.9%;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5.81万人,下降1.4%;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55万人,下降0.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35万人,增长27.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6万人,下降1.1%。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基金征收3.47亿元,下降40.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基金征收3.33亿元,增长8.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0.38亿元,下降31.5%;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8.95亿元,增长218.8%。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1.82亿元,增长7.6%。医疗救助困难群众26.49万人次,增长8.3%;支付医疗救助资金0.60亿元,增长17.7%。劳动力资源总数51.15万人,下降0.3%;全县专业技术人员1.07万人,增长1.0%,其中农业技术人员712人,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07人,下降24.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