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7%,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非公经济投资增长3.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3.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6%。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7.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3%。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5%;办公楼投资增长185.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2.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5.51万平方米,下降29.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6.0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9.81万平方米。
七、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亿元,下降28.8%,其中税收收入9.8亿元,下降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民生支出23.54亿元,增长3.9%。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9.6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下同)957.88亿元,比年初增加78.8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44.58亿元,比年初增加63.3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43.92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3.27亿元,比年初增加6.87亿元;中长期贷款503.44亿元,比年初增加29.86亿元。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61元名义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74元,名义增长6.3%。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14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80元,名义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83元,名义下降1.0%。
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52万人。
年末共有29834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有6481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2335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8个,民政服务床位3353张。年末共有村(社区)服务中心137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开发项目支出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年获授权专利共计563件,下降13.4%。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08件,授权外观设计专利312件。全年有效发明专利200件,比上年增长0.5%。
年末现有初中16所,在校生3.22万人;普通小学92所,在校生8.7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55人;学前教育学校251所,在园幼儿3.02万人。全年普通初中招生1.1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4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人。全年普通初中毕业生0.97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1.35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13.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46%。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9.66亿元。平均受教育年限10.84年。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共有公共文化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8万册;文化馆1个;娱乐场所28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28个;文化和旅游系统艺术表演团体8个。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下降29.9%。
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实际用户65758户,其中农村用户20091户。
年末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34个,其中医院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个。年末现有卫生技术人员799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56人,注册护士3994人。年末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277张,其中医院6402张,乡镇卫生院525张。全年总诊疗人次6035726人次,出院人数224269人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水资源总量9.6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7.47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9%。其中,生活用水下降33.9%,工业用水下降17.7%,农业用水增长7.8%,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增长20%。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78.32立方米,下降25.13%。人均用水量970立方米,下降13.9%。
全年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19.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1.2%。其中,五大高耗能行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204.6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3.3%。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起,死亡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1起,死亡4人。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指在港北区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户口在港北区、外出港北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总人口数据来自贵港市港北区公安分局;财政数据来自港北区财政局;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贵港调查队;教育数据来自港北区教育局;文化体育数据来自港北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港北民政局;卫生数据来自港北区卫生健康局;科技数据来自港北区科学技术局;资源数据来自水利局;应急管理数据来自港北应急局;其他数据均来自贵港市统计局反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