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7]149.7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4亿元,下降6.7%,其中税收收入50.15亿元,下降6.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2.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1.44亿元,增长7.2%,其中,民生重点领域支出371.77亿元,增长6.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0.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28.22 亿元,比年初增加175.2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27.45亿元,增加175.8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0.05亿元,比年初增加258.3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89.26亿元,增加258.34亿元。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3.77亿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15亿元,下降 3.8%;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62亿元,下降0.8%;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98亿元,下降18.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50亿元,下降11.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7.36亿元,下降15.2%;寿险业务给付5.14亿元,下降5.0%;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赔款及给付4.98亿元,下降26.6%。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8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8,比上年缩小0.08。
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91元,比上年名义减少2.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689元,名义减少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805元,名义减少2.1%。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4.47万人,增加22.05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93万人,增加1.50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0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0.94万人,增加1.79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2.79万人。
年末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39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万人。全市共有3.11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4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9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38.50万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959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2个。民政服务床位20088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410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站1894个。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14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66亿元。
全年市本级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38项。
全年全市取得省部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113项。获广西科学技术奖项目10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全年全市授权专利1790件,比上年下降21.9%,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9件,比上年下降3.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02件,比上年增长6.9%。
年末全市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指全市获得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实验室)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自治区级检测中心6个。全市累计完成产品认证企业个数(有效期内)439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0652台(件)。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数4个,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 [8](不含技工,不含百色农校、百色商校)招生12749人,在校生40000 人(其中全日制33046人,非全日制6954人),毕业生15192人(其中全日制11731人,非全日制3461人)。普通高中招生32602 人,在校生91819 人,毕业生27489 人。普通初中招生57345 人,在校生174579 人,毕业生662056人。普通小学招生52691 人,在校生327609 人,毕业生 55742人。特殊教育招生231人,在校生 1322人,毕业生202人。
表10 2022年百色市教育人数 |
||||
指 标 |
招生(人) |
在校生(人) |
毕业生(人) |
|
中等职业教育 |
12749 |
40000 |
15192 |
|
普通高中 |
32602 |
91819 |
27489 |
|
普通初中 |
57345 |
174579 |
662056 |
|
普通小学 |
52691 |
327609 |
55742 |
|
特殊教育 |
231 |
1322 |
202 |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67328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 96.96%。
十一、文化旅游和卫生健康
年末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14个。全年馆藏各类报刊40.9万册,图书200.65万册(张)。全市共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7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3座。数字电视用户46.5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全年馆藏各类报刊40.9万册,图书200.65万册(张)。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 16647个,体育场地面积 810.2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7平方米。
全年全市入境过夜游客[9]57人次,比上年下降57.8%;国际旅游(外汇)消费0.75万美元,下降79.8%。接待国内旅客3354.85万人次,同比下降33.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8.15亿元,同比下降34.3%。旅游总收入368.15亿元,同比下降34.3%。
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32个,其中医院65 个,乡镇卫生院 1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573个,村卫生室 17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 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13个。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3051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969人,注册护士1401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4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8020张,其中医院18410张,乡镇卫生院7642张。全年总诊疗人次 1437.17万人次,出院人数 85.56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082.10公顷,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工矿仓储用地510.03公顷,增长24.9%;住宅用地136.45公顷,比上年减少35.8%;基础设施用地858.67公顷,增长0.5%。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量比上年增长0.9%,石油焦消费量下降40.5%,热力消费量下降2.4%,电力消费量下降5.9%。
年末全市共有大型水库水电站10座。水资源总量179.70亿立方米。用水总量17.6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8%。其中,生活用水增加0.1%,工业用水减少14.2%,农业用水减少0.2%,生态补水减少23.7%。人均用水量46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0%。
年末全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个,其中本年新增0个。全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8%,细颗粒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28.4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超额完成自治区考核任务。1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14个国控断面、11个区控断面达标率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全国第七。百色市及11个县级城市功能区昼间共有400个监测点次达标,点次达标率为100%;夜间共有396个监测点次达标,点次达标率为99.0%。
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6.76万公顷。森林面积27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1%。活立木总蓄积量1.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54亿立方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4.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9%。
全年全市平均气温为20.2℃,比上年降低0.7℃。
年末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日集中处理能力28.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2.5%;城镇污水处理率98.7%,提高0.74个百分点。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全市累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67起,造成64人死亡、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90.98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下降34.0%、29.6%、56.9%。
附言:
一、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指在百色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户口在百色、外出百色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
[4]2021年起,新增通自然村(组)公路纳入公路里程。
[5]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6]电信业务总量按2021年价格计算。
[7]财政数据为2022年快报数。
[8]2022年中职招生不再招收非全日制学生。
[9]指报告期内到百色市境内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亲访友、保健疗养、购物娱乐、学习交流、会议培训或开展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等游客(即入境旅游人数)。
二、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百色市公安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百色调查队;进出口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百色保险协会;交通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市交警支队车管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市通信发展办公室;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市医保局;科研、技术合同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播电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事业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社会服务及救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用水量数据来自市水利局;林业、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市林业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城市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监督局;安全生产、火灾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平均气温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