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4.3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25.9亿元,同比下降2.7%。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亿元,较上年下降36.2%。全区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6家,完成总产值10.8亿元,同比下降36.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7.0%。全年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7.2万平方米,下降14.8%,其中住宅面积36.9万平方米,下降19.7%;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4.5万平方米,下降4.3%。
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全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9.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下降8.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2%。
五、国内消费、对外贸易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5.1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进口总额为24.0亿元,同比下降23.2%;出口总额为51.1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8宗,同比增长33.3%;实际利用外资2.8亿元,同比增长284.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2021年全区公路里程数2706.1公里,公共交通车辆为144.5标台,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100%。2021年清新区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2.5万人次,旅游带动经济收入21.8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12.3亿元,增长8.6%;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2亿元,下降4.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亿元,教育支出12.3亿元。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5.7亿元,增长7.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5.9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5.2亿元,增长5.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2021年拥有普通中学25所,其中:初中19所,高中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共计37668人,小学63所,小学在校学生65396人;学前教育123所,学前教育学生共计26937人。
九、文化、体育、卫生
全区2021年拥有文化站8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体育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量345.9千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个。
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层出不穷。2021年清新区文艺群众创作了包括红色文学作品《冽江长风》《农运烽火》《秦皇山追忆》、歌曲《快快出发》《把我的思念带回山外》《红船精神》《清香溢远中国梦》、曲艺《万众一心齐抗疫,金牛贺岁好运来》《共筑中国梦·永远跟党走》《为南大门“精准施策,源头防控”喝彩》《庆百年华诞·谱时代新篇》《清新美景游》《下围美景唱不完》、舞蹈《再唱山歌给党听》《望军山上杜鹃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小品《逃学威龙》《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一口烂铁锅》、快板《白衣执甲卫太平》《民法典宣传》等21个文化文艺作品。
非遗传承工作不断提升。2021年,清新区开展“清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联动活动4场,惠及群众约2千人次。清新区纳入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共31项,其中省级3项(沙河鸟笼工艺、三人燕尾龙舟竞技、笔架茶制作工艺),市级12项(包含省级3项)。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清新区根据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及线下活动。区文化馆举办了3期公共文化免费培训班,共完成310节课,惠及5200人次;开展合唱训练课5场,共惠及189人次;组织开展戏曲进农村、进校园文艺巡演活动及戏曲进社区等活动29场,已为清新区城区内12所中小学校及8个乡镇普及戏曲文化,惠及群众约1.6万人次。
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含村卫生站)412个,医疗卫生机构单位床位数(含村卫生站)2186张。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含村卫生站)2739人,其中:医生1122人,护士(护师、主管护士、副主任护师)1317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0万人,乡村人口52.9万人。2021年末全区户常住人口61.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5.4%。
2021年我区城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2元,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85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5元,增长8.9%。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404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6794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84805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5138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80811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
全年林业用地达到16.4万公倾,森林面积1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0%,活立木蓄积量815.4万立方米。全区污水处理厂9座,城镇污水处理处理率达95.5%。
备注:
1、本公报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量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外贸、人口、交通、旅游、教育等指标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