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链加速提质。全县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43.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0%。五大百亿产业集群覆盖企业164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7.8%,增长12.3%,其中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绿色智能建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2%、-8.8%、16.5%、17.5%。
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纱4.2万吨,下降16.3%;水泥116.6万吨,增长87.1%;钢结构17.9万吨,增长36.5%;纸制品11.2万吨,增长4.7%;鲜、冷藏肉9.0万吨,增长87.4%;商品混凝土168.9万吨,下降11.7%;日用玻璃制品7.3万吨,下降27.7%;营养、保健食品1.6万吨,增长108.5%;隔热、隔音材料19.3万吨,下降45.2%。(见附表)。
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末,全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5.4万千瓦。1-12月份,全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66788.7万千瓦时,上网电量162071.8万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63874.4万千瓦时,发电量占用电量的比重为101.8%,上网电量占用电量的比重为98.9%。
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2022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39家,比上年增加1家;签订建筑合同额31.1亿元,比上年增长47.5%。
四、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有力。全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5.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1.5%;金融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9.4%;房地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3.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9.9亿元,下降1.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5.4%。年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为19家,涵盖10个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6.2亿元,增长13.6%。
交通瓶颈实现新突破。2022年,商河通用机场开航,德龙烟铁路商河货运站开通,济商大道(起步区至商河快速路)中段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商德大道(京沪高速商河南出口连接线)拓宽改造完工通车,经济开发区科源街、力源街等主干道路拓宽升级、闭环成网,交通优势进一步放大凸显。持续不断的加大公路建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围绕市民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棚户区和城中村回迁安置需要和“一核三心”总体布局,共计实施城市道路建设27条(段),“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通达商河格局正在形成。全力推进济滨高铁、高德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建立高快一体、陆空并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截至年末,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2570.955公里(其中,县道259.54公里、乡道402.201公里、村道1909.214公里)。全县拥有载货汽车2996辆,总吨位39428.5吨,货运周转量149039.73万吨公里。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1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1.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5%。分结构投资看,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4.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占全部投资的7.2%;建安投资增长0.1%;工业投资增长23.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1%。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房地产投资完成35.45亿元,同比下降18.1%;商品房销售面积49.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4%。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2022年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增长2.8%。限额以上单位[5]实现销售额59.5亿元,增长18.4%。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1.9亿元,增长28.2%。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个,成交额2.5亿元。
线上消费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全年网络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01.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8亿元,增长258.2%。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5.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9%。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3.1%,饮料类增长102.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9%,中西药品类增长4.2%,家具类增长14.4%。
外资外贸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4亿元,增长32.4%。其中,出口31.9亿元,增长36.4%;进口4.5亿元,增长9.9%。对外投资实现突破,填补了无对外投资的空白。合同利用外资32770万美元,增长24.5%;实际利用外资7424万美元,增长18.0%。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2022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1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增长0.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15.1亿元,占比达7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亿元,下降7.8%。其中,教育支出9.8亿元,下降3.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6亿元,增长17.2%;节能环保支出0.8亿元,增长192.1%;城乡社区支出3.7亿元,下降58.5%。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截至2022年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22.9亿元,比年初增加45.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55.3亿元,比年初增加3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7.3亿元,比年初增加21.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31.9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8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创新动力增强。全年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获得项目资金支持3400余万元,增长21%。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认定37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年末,我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40家,增长29.6%,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充足储备。深入推进“四院”建设,积极培育科技研发、转移和应用机构,全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4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6.7%,其中技术交易额完成1.86亿元。打造科技人才平台,指导企业申报2022年度国家计划项目,其中三家企业被推荐到科技部。济南四季丰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山东省海外人才计划立项。入选泉城友谊奖1人;外国专家引进5人,科技人才创办企业6家。我县5家企业的实验室成功备案为济南市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县市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