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服务业发展结构优化。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8.84亿元,增长11.5%。整体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贡献突出,软件信息行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增长4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规模突破30亿大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164.9%的增速领跑各行业,拉动服务业增速2.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艰难前行。2023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88.60亿元,下降11.9%,低于全市平均10.6个百分点。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62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进度60.2%,高于全市目标进度2.9个百分点。同时,格力博、匠心独具、奥立思特等重点存量外贸企业转移产能约25亿元,拉低全区外贸出口约10个百分点。

  七、科技和人才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持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023年全区认定高企173家,净增83家,增幅达32%,有效高企383家。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等5家企业获评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17家企业获评市瞪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68家(公示数),招引培育市“科小”企业98家;30家企业备案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培育入库企业。

  稳步推进载体建设。2023年,全区共列统双创载体40家,其中市级以上双创载体3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双创载体累计整合利用闲置载体面积超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达2942家,当年新增入驻企业362家,实现税收3.62亿元,增长46.6%。邹区智研谷和博济三五零等5家载体获得市级认定。

  八、文化、教育和卫生

  文体服务惠及大众。2023年,全区共举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场;开展社教活动、讲座共110场;公益培训共100期;书画巡展30场;文化志愿者结对子定向辅导队伍10支,惠民服务人次达70万人次。精心打造毗陵轶事行进式小剧场演绎,开展沉浸式演出话剧《乾隆下江南之萝卜干记》《织梦运河》《寻找金头玉臂》20余场,园林式越剧近10场。举办常州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成功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舞蹈《那年 那桥》获得“喜迎二十大 建工新时代”全国企(行)业歌曲、职工舞蹈、职工曲艺小品征集展演入围作品,话剧《夜黄昏》获得第十七届常州戏剧文学奖,器乐《朝暮欢歌》、小品《变卦》等作品获第二届常州市公共文化“青果奖”。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秋白书苑大成馆、运河五号创意空间,秋白书苑运河·致远馆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建成皇粮浜体育公园、中吴绿地健身步道、秋白书苑云上馆,新建、更新30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健身器材,打造童子河、后塘河、大运河滨河步道。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区拥有义务教育学校50所,其中32所小学,初中18所(含9所市属初中)。幼儿园59所,其中,独立建制早教中心1所。小学在校学生45959人,初中8278人,在园幼儿18198人。中小学教师2965人;幼儿园教师1369人。钟楼教育聚焦市“532”发展战略,在“常有优学”工程引领下,在“优质教育长出来”理念引领下,科学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围绕“两个创建”的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局;奋进“办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走好新长征赶考路。2023年10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认定现场核查;12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认定现场免检通过。

  健康钟楼行动追高逐新。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67个,拥有床位总数2291张,卫生技术人员3742人。建成投用邹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区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获评首批省级推荐标准建成单位,创成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相关功能中心1个,新增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2家、五级中医馆1家、四级中医馆6家。全国首创“四床融合”、率先试点“床位转换”,累计建立家庭病床223张,新增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被确定为常州市唯一一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单位。成立钟楼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实训基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家,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家,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02个。新增1家区域医防联合体,全省率先探索乡镇企业职业健康管家团队试点工作。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唯一荣获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专项资金补助单位、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授牌单位两项荣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医学影像云调阅功能上线。

  九、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12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惠及企业超5323家次、返还金额3128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814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2276万元。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947人。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31个。新创成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全年招录博士后7名,在站博士后共28人。

  社会保障精准施策。2023年,全区全民参保核查4842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157人,净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13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老城面貌日新月异。自东向西打造老城复兴样板区(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创、新商业等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庙弄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夏家大院修缮、亚细亚改造等片区及文商旅项目。开展道路环境整治,广化街、青云坊、玉隆路、怀德桥等道路整治完工。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统筹推进建设19条道路项目,新建道路里程8.7公里,改造提升道路里程5公里。扎实推进城镇污水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整治2023年达标区,排查小散乱问题清单97个,振中路西延、南环线西延等新增雨污水管道建设完工,全区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深化“生态绿城”建设,牵头推进7个公园绿地项目、2条景观路项目、2个生态绿廊项目,新建绿地9.34公顷,改造绿地8.23公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tjgongbao/huadong/1071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