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平稳推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98.0亿元,总量列全市第一,较上年增长6.4%,高于全市平均7.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40.8%,首次突破40%。其中,出口总额9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1.6%,光伏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新三样”出口额合计196.7亿元,较上年增长75.8%;进口总额300.2亿元,较上年下降7.8%。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868家,新增150家;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524.4亿元,较上年增长19.9%;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770.1亿元,较上年增长0.5%。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83.1亿元,较上年增长8.2%。
跨境贸易服务提质。全年争取省市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近3500万元;研究出台《海外资信调查专项扶持政策》;举办稳外贸拓市场、重点企业海关高级认证政策培训等“商课了”系列活动5场;新增AEO高级认证企业5家;获评“2023~2025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15家;举办2023年常州国家高新区(深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约落户优质跨境电商项目6个;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1774.11万元,较上年增长34.7%。
七、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全年新增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瞪羚企业4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7家,总数达1371家;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完成“三高一资”项目63个;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个,占全市比重达47%。20657家企业获创新积分,筛选出科技型小微企业4459家;成功上线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应用小程序,通过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科创积分贷”金融产品,为全区科技企业融资6.2亿元。
创新载体赋能增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投运;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开园,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正式入驻,总投资9.5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新增省级孵化器6家,市级载体9家;5家国家级孵化器和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65家,列全市第一;新建联合创新中心1家、联合实验室2家。全年新增投用人才公寓6010套,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22653套,新增四星级人才公寓1家,三星级人才公寓7家,总数达12家,入选数列全市第1位。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全年人才总量新增2.8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QM计划)18名,入选数列全市第一;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HJ计划)4名,包揽全市总量;入选博士后专项6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2名,入选国家外专项目4项;入选省“双创人才”12名、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博士”(企业创新类)项目7个;入选优秀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家;入选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领军人才84名,其中28名为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创新类领军人才20名。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287件;期末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15件,列全市第一。全年发放质量品牌区级奖励315万元、标准项目区级奖励592.25万元,奖励力度列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2项,省级标准化试点3项,均列全市第一。
八、教育、文体和卫生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54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6所,小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专任教师总数6322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2468人,小学(含特教)3854人;在校学生总数100724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34453人,小学(含特教)662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均达100%。全年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23个,新增学位5970个,入选江苏省教育装备与教育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学校2所。招聘“优才计划”毕业生50名,编内教师206名;第二轮“三名”培育工程组建成长营20个、培育室31个。省“课后服务学生活动优秀方案”获一等奖5个,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获市级一等奖35人次、省级一等奖10人次。推进托幼一体,提供托位720个。印发安全监管文件50余份,3所学校创成“五常”管理示范食堂。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开展2023“书香新北·幸福悦读”全民阅读系列行动暨第一届Book思议读书节活动,开展阅读系列活动 1000余场;结合长江文明实践带工作,在长江沿岸农家书屋、码头企业以及“长江一号”,打造一批长江沿岸秋白微书房;举行首届“春江花月夜”长江文化节,活动期间共开展舞台艺术展演、群众文化活动、艺术作品展览、文化培训讲座四大类活动数百场;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22场,惠及57个行政村,开展精品“送戏下乡”437场,引进滑稽戏、大型锡剧等精品戏剧共计演出 12 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文化供给。区级图书馆通过公共图书馆一级馆评估定级;秋白书苑常高新蔚蓝馆等2家空间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更新新建全民健身器材200套1955件。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5个,床位数2933张,卫生技术人员50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69人、注册护士2061人。奔牛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孟河中医医院ICU病房建成投用;孟河中医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和奔牛人民医院康复疼痛诊疗中心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春江人民医院获评“江苏省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市级医院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4个。打造“传承孟河医派,振兴中医国粹”中医药优质服务项目,引进省内外孟河医派传人及名中医15人来区坐诊;实施“杏林优才”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宣传活动。成立区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与区级家庭发展指导中心、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三合一”;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34个,签约医生924人。新增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评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先进单位。
九、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29万人,较上年末增长0.29%;城镇化率88.51%,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63.89万人,较上年增长0.49%,其中男性30.79万人,女性33.1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0.13%和0.82%;全年出生人口0.53万人,人口出生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0.11‰。